【資料圖】
全省法院緊緊圍繞“公正與效率”主題大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以高質量司法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
本報訊記者黃巖報道依法破解“停緩建”僵局、盤活企業閑置資產、推動債務“瘦身”、深化司法保護機制……今年以來,全省法院將服務保障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作為重要任務,緊緊圍繞“公正與效率”主題,制定“遼法服務三年行動30條司法措施”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1+7”專項活動方案,以高質量司法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每個案件都是優化營商環境的“試金石”。日前,大連市旅順口區人民法院推動17名債權人與債務人大連某重工有限公司開展債務處置談判并達成和解,實現總債務額降低1778萬元,助力企業輕裝前進。按照省法院制定實施的涉企案件生產經營影響評估制度,全省三級法院在立、審、執各階段均對涉案企業可能受到的影響進行分析、評估、防范和處置,努力將司法活動對企業的經營影響降至最低。今年以來,全省法院評估涉企案件29萬余件,積極采取“活封活扣”、財產置換等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如何推動停工項目復工續建?全省法院打破傳統審判方式,找準施工單位和建設單位的爭議焦點,在調解中邀請政府工作人員、鑒定機構人員、雙方技術人員參與磋商,對價款細節問題充分論證,對爭議問題分類施策、分步解決。今年以來,省法院指導全省法院更新司法理念,運用法治化、市場化手段,著力推動復工復產,截至目前,已成功為6個重大項目“解困”“松綁”。
破產審判不是簡單的坐堂斷案。全省法院充分發揮破產審判拯救、出清功能,創新司法重整路徑,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連某大型造船企業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后,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整合全部資源,運營類資產整體打包拍賣,非運營類資產分類公開變價”的思路處置破產財產,有效防止資產價值減損,并出具司法保函消除潛在競買人顧慮,促成拍賣成功。大連某重工集團成功購得全部運營類資產后,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迅速成立工作專班,僅54天即完成資產交割,同時全力提高職工債權清償率,有效解決兩萬余名職工的民生保障問題。今年,該重工集團追加投資180億元成立產業園,新增就業3000多人,簽訂了總值8億美元的10艘新船訂單,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今年以來,全省法院持續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依法審結知識產權案件4089件。沈陽知識產權法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東北地區率先搭建區塊鏈平臺,完善推廣“區塊鏈+”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機制,目前沈陽知識產權法庭已上“鏈”存證270.76萬條,努力破解當事人維權取證難、周期長、成本高等難題。全省法院主動對接涉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獨角獸”“瞪羚”企業,走進營口金辰、沈飛、東軟、新松機器人、遠大鋁業等企業,提供精準專業的法律服務,今年以來共走訪企業851家,召開145場座談會,解決企業問題620個。
責編:曹思洋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