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練場上氣氛熱烈,只要唱得過癮,熱風里也似乎透著涼爽。
本報記者 吳 丹 文并攝
7月26日,晴熱天氣霸占了沈陽。3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沈陽茂泉京劇團的排練場鑼鼓喧天,戲韻悠揚,高漲的氣氛跟這天氣一樣熾熱。20多位中老年京劇票友正在“老戲骨”的指導下,排練《四郎探母》《霸王別姬》《鎖麟囊》等經典劇目選段,這些作品將在8月陸續以惠民演出的形式與觀眾見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即使是頭頂的4部吊扇和地上的6座風扇呼呼地轉,演奏者頭上的汗水仍是滴滴答答不停地往下淌,打濕了樂譜。舞臺上的演員佩戴頭飾頭盔、身著近30斤重的襖、袍、靴等戲裝,更是汗流浹背。
“這么熱的天,為什么不在家吹空調休息?”“唱出來才舒服、得勁兒,即使待在家里,腦子里想的也是唱腔和舞劍的事。”68歲的票友張宜雅剛排練完《霸王別姬》“劍舞”,提著雙劍步入后臺。記者看到,她的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很難想象,近七旬的年紀,穿著厚實的戲服,踩著戲靴,她是如何在臺上邁著輕盈的臺步翩翩起舞,揮舞雙劍,做到姿態柔中有剛的。
是熱愛,骨子里對國粹藝術的敬仰和追求,支撐他們十年如一日地走下去。沈陽茂泉京劇團成立于2006年,由50多位退休的專業演員以及京劇票友組成,生、旦、凈、丑行當齊全,既能演出經典折子戲,又能演出全本大戲。作為沈陽規模最大的業余京劇團,該團排練、演出十分活躍。他們自籌資金購置了京劇頭飾、戲服以及舞臺道具,還經常在遼寧大劇院等沈陽的劇院及社區里舉辦公益惠民演出,并且主辦全國京劇票友節,與各地票友切磋演技。
戲曲演出是一項高投入低產出的藝術活動,在某些民間院團以戲養團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拿出更多的錢去創作精品,顯然是有難度的。“不久前結束的全省第二屆戲曲小戲展演中涌現出一批高質量作品,其中一些是地方轉企院團排演的,從中我看到了遼寧戲曲人的堅守。”中國戲曲導演協會理事徐培成由衷地說。
剛剛卸任朝陽市文旅廣電局副局長的包建余笑稱自己退而不休,不遺余力地為戲曲發展鼓與呼,“民營院團太需要資金和政策的扶持了,我希望把更多的好戲送到景區、社區、農家院,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戲曲的魅力。”
天色漸暗,排練場上仍是熱火朝天。一場武戲正在上演,鼓板、大鑼、鐃鈸、小鑼上陣,伴奏老師傅們的眉頭時而緊蹙,時而舒展,劇情的喜怒哀樂寫在他們的臉上,也印刻在他們心里。“京劇有什么動作招式,就配有什么鑼鼓點,什么時候用大鑼、什么時候用小鑼以及鑼鼓點的輕重緩急都有講究。”一曲終了,沈陽茂泉京劇團團長胡繼巖邊招呼大家吃西瓜,邊告訴記者,“我會把這個團一直辦下去,為了老百姓的喜愛而演下去,盡己所能,給大家提供更好的排練條件。組建業余京劇團,是為了弘揚國粹藝術。同時,豐富中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力。”
責編:李瑩
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