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49天,成都大運會火炬傳遞在約800名火炬手的接力下,圓滿完成了在全國25所高校和東安湖體育公園的傳遞活動。7月28日晚,大運火種將在成都大運會的開幕式現場,在全球青年期待的目光中,完成最后的傳遞與點燃,熊熊盛放于主火炬中。
6月8日成都大運會火炬傳遞“啟航儀式”在天府國際機場舉行,6月10日火炬傳遞在北京大學正式開始,7月2日回到成都開始市內傳遞,7月26日在東安湖迎回火種,跨越千山萬水而來的大運火種在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年代表手中傳遞,象征著拼搏、青春、友誼、和平的“蓉火”也在年輕人心中留下了別樣的溫暖。
(資料圖)
助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為大運會火炬傳遞四川大學站的倒數第二位火炬手,四川大學考古與文博學院碩士生吳京蔓早早地在點位上等候火炬的到來,一旁的志愿者紛紛找她合影留念。場面看似輕松,但吳京蔓坦言,內心有點緊張。
和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左凱接力點燃火炬后,吳京蔓手持火炬,緩步小跑著,和兩旁的同學揮手致意。“跑著跑著就不緊張了,內心生出了一種自豪感。”吳京蔓說。
作為四川大學三星堆遺址考古隊成員,吳京蔓知道,自己是代表團隊而來的,也是帶著中華文化的印記來參加大運會火炬傳遞的。參加完火炬傳遞后,吳京蔓決定把火炬放在自己的學院里保存。
“考古事業可以讓我們從更純粹的角度參與世界文明的交流過程。”大運會火炬手吳京蔓說,大運會是世界青年交流的場合,這和考古事業一樣,有利于推動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助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把最溫馨和真摯的情感傳遞給大家
成都武侯公安華西壩派出所副所長王畯是西華大學站的第四位火炬手。此刻他和所里的民警們正為大運會安保傾注全力。在華西壩派出所2.57平方公里的轄區里,有全國聞名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還有重點中小學、旅游車站等重點單位。
華西系列醫院承擔著此次成都大運會重要的應急醫療保障任務,而華西壩派出所要做好其背后的協調工作,為大運會醫療救治保駕護航。
“‘五一’后我們就停休了,6月開始多次演練,作為基層民警,能參與大運會安保我覺得難能可貴。”王畯表示。
更多的工夫在平時。這片區域日均人流量高達25萬人。如何能在不增加額外檢查環節的情況下防范風險于未然?2021年,王畯主動爭取到四川省公安廳、華西醫院的支持,在全省率先推出“智慧警醫共建新機制”。這一模式目前已在四川全省推廣。
這套系統打通了公安機關和醫療機構的部分數據,在不斷迭代升級中盡可能精準地定位“號串串”、醫托等風險人員,讓警力用在刀刃上。“我們測算過,每天華西醫院周邊的各類人員有近10萬名,應用這套系統后,我們能在這10萬人毫無感覺、就醫體驗不被干擾的情況下,靠前完成風險處置。”王畯說。
這次傳遞完火炬之后,“傳遞”兩個字深深地刻進了這名年輕副所長的心中,“希望能通過大運會把我們最好的狀態展現給全世界,把我們最溫馨和真摯的情感傳遞給大家”。
傳遞的是火炬,助推的是更多年輕人的夢想
“兩岸融合,中國加油!”7月26日,45歲的在蓉臺胞郭弘揚,從前棒手上接過成都大運會的火炬,共同喊出了這句響亮的口號。
郭弘揚最愛提的一個詞就是“融合”。從中國臺灣輾轉美國,又來到長三角,2016年他偶然落地四川成都后,便決心定居于此。從事投資行業多年的他,在這里創辦了兩個創業園,為在蓉臺青提供生活、工作上的“一站式”服務。
“希望臺灣青年能融入祖國的發展大勢。”郭弘揚說。
目前,兩個創業園已經接受超5000位臺灣青年及企業家的考察,落戶了近200家企業,涵蓋新經濟、影視文創、生物醫藥和電子信息等領域。
許多在蓉臺青稱郭弘揚為“夢想推手”。他希望,能繼續傳遞好政策,讓臺青敢于來創業,通過融合,為推動兩岸關系發展持續貢獻創客力量。“就好像這火炬手一樣,一棒接一棒。”
與郭弘揚相似,原天安門國旗護衛隊隊員、火炬手袁科如今已是創業公司的創始人,為成都的返鄉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服務。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剛剛大學畢業的袁科入伍來到武警北京總隊,保衛著奧運火炬的傳遞。北京奧運的火種,點燃了袁科建功立業的熱情。在部隊的兩年里,他先后服役于武警北京總隊儀仗隊、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甚至還成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閱兵的護旗手。
“希望我像‘蓉火’一樣,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火炬傳遞的過程雖然只有幾分鐘,但袁科已下定決心,接下來,他要和他的團隊繼續助力青年,點燃他們心中的那把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胡寧王鑫昕見習記者劉胤衡
責編:王永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