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綠屏鎖“黃龍”
——我省持續開展防沙治沙工作綜述
(資料圖)
本報記者胡海林
盛夏時節,阜新彰武。
柳河之畔,萬畝稻田水影天光,仿若塞外江南。“在沙坨子上種水稻”,這個曾讓農村“老把式”都不解的“天方夜譚”,卻隨著柳河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的推進變成現實。
時間向前。今年5月,“2023年漠上草原歡樂跑”半程馬拉松在彰武開賽,來自國內外的1400余名參賽者時而穿梭于松林間,時而奔跑在草原上,時而掠影在湖濱,移步換景、處處風光。
誰能想到,如此美麗的風光,曾是生態脆弱區和國家一級生態敏感帶,土地沙化面積一度占全縣總面積的96%。如今,當地的土地沙化面積已由當初的524萬畝降至不足200萬畝,林地面積則由當初的18萬畝增長至212萬畝。
從幾棵樹到一片林,翻天覆地變化的背后,是廣大沙區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七十余載接續奮斗,構筑起以彰武縣為核心的千余公里阻沙林帶,成功阻止了科爾沁沙地南侵,并將其南緣向北壓縮13公里,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治沙人治沙魂
7月27日,省委宣傳部、省精神文明辦授予彰武治沙群體遼寧“時代楷模”稱號。
作為彰武治沙群體的代表之一,李東魁感慨道:“小時候吃夠了沙的苦,才知道沙漠里種樹的難,才懂得一草一木的珍貴。我要做的,就是把林子看好。”
在彰武縣章古臺林場,天一亮,李東魁便會背上一天的干糧,灌上一壺熱水,牽出老馬,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林海巡查。累了,就在沙坨子下打個盹兒;悶了,就在馬上唱兩嗓子。以馬為伴,以山為家,他硬是守護這片林地36年無森林火災和重大涉林案件。如今,他的女兒發起成立了“青年護林突擊隊”,讓李東魁巡林之路不再孤單。
在幽靜的松林深處,長眠著李東魁的榜樣、第一代治沙人劉斌。墓碑的周圍,環繞著劉斌親手種下的第一片樟子松林。
1953年,劉斌把全家從義縣搬到了章古臺,開始了幾十年的固沙造林生活。受父輩感召,劉斌的兒子劉秀森退伍后來到這里成為一名護林員。再后來,劉秀森的兩個兒子相繼接過了治沙護林的接力棒。
劉斌是樟子松引種治沙的開創者,如今接力棒交到第四代——重孫女劉瑩手中。作為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學校講師,劉瑩要把一代代治沙人的堅守和不屈傳遞給更多的人,以自己的方式緊緊追隨先輩治沙護林的腳步。
彰武治沙是一場“馬拉松”,一心想戰勝風沙的沙區人民,常常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70余年的治沙歷程中,彰武涌現出諸多像劉斌、李東魁一樣的卓越代表。他們是“治沙書記”董福財、“遼寧好人”治沙專家宋曉東、自發造林典型侯貴、治沙造林大戶楊海清……
這些治沙人像一面面旗幟,帶動廣大群眾主動出擊,投身防沙治沙工程,形成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的治沙精神,也成為我省科學治沙的強大精神動力。
縛住沙沙生金
在綠草如茵、游人如織的彰武縣德力格爾景區,有一片特意保留下來的原生態沙漠。沙丘之上,一座鐵鍬造型的雕塑巍巍屹立,鍬把上艷紅的飄帶格外醒目。
在這里,鐵鍬是科學治沙的象征,也是彰武治沙精神的重要承載。
70多年來,彰武不斷探索實踐,總結出“以灌木固沙為主,人工沙障為輔”的綜合治沙方法,被譽為中國三大治沙方法之一;開創了樟子松引種治沙的先例,攻克了樟子松人工林退化原因與防控科技難題,使“三北”地區上千萬畝樟子松得到保護。
從苦干到巧干,從人定勝天到科學治沙、多元治沙,一直在科爾沁沙地南緣的攻堅前沿上演。
2018年8月,彰武啟動實施百萬畝草原生態恢復工程,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當地草原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植被草層高度已由治理前的5至7厘米提高到30至40厘米。原本裸露的流動沙丘、半流動沙丘已全部被固定。
沙固住了,風要如何利用?彰武積極探索了風能開發利用,境內一座座白色風車矗立在林海之間,葉片迎風旋轉。截至2022年年底,全縣風電已并網發電95萬千瓦時,年產值達8.25億元。
在阿爾鄉鎮,一排排光伏電板整齊排列,覆蓋著山丘和平地,光伏電板下向日葵茁壯生長。“這里日照長、降水少,卻是發展光伏產業的先天優勢,在荒漠化低效能的土地上建光伏陣列,既能穩定風沙,也能有效遮陰,降低地表溫度和水分蒸發,光伏板下套種農作物,每年還能帶來不菲的收益。”阿爾鄉鎮黨委書記李志丹說。
隨著治沙理念的不斷完善,彰武縣經歷了從患沙、防沙、治沙到硅砂產業發展的歷程。彰武硅砂含泥量小、雜質少,是難得的鑄造用砂的原砂富積區。當地立足硅砂資源稟賦,實施“延鏈、補鏈、強鏈”策略,國內硅砂10強企業已有7戶落戶彰武,真正實現了“點沙成金”。
好生態也為彰武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地依托林草湖田沙資源建立的德力格爾草原風景區、巨龍湖風景區獲評國家AAA景區,2021年以來累計吸引省內外游客65萬人次,實現經濟收益5.8億元。
如今,彰武形成了“以樹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鎖沙”的系統治沙模式,將域內揚沙天氣由43天減少到5天,鎖住了“黃龍”,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多贏。
新使命再出發
多年來,我省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為抓手,以荒漠化綜合防治為重點,先后實施了遼西北邊界防護林體系建設、大規模造林綠化、水土流失治理、遼西北防風治沙固土等重點工程,推進了沙化土地治理并取得顯著成效。“十三五”期間,我省累計完成了450萬畝沙化土地治理,尤其是彰武地區通過造林種草使166.5萬畝農田得到保護,并為遼寧中部城市群建起一道綠色屏障。
防沙治沙,更大的支撐保障來自頂層設計。
早在2009年、2010年,遼寧即先后頒布《遼寧省防沙治沙條例》《遼寧省封山禁牧規定》等法規制度,建立了生態環境財政投入保障長效機制,有力保障了各項工作取得實效。
2021年,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同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被納入林長制考核。
2022年,《遼西北防風治沙固土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印發,明確以遼西北生態修復、水土保持、沙化耕地治理為主要內容,繼續實施遼西北防風治沙固土三年攻堅行動。2023年安排建設任務168.8萬畝,截至6月末已完成155.88萬畝。
最新數據顯示,我省現有沙化土地673萬畝、荒漠化土地742萬畝,全省87%的沙化土地和100%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遼西北。
新時代的防沙治沙事業仍在續寫。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號角已經吹響,我省提出要打好打贏這場殲滅戰,聚焦重點任務,抓好沙化土地全面治理和沙化耕地治理等重點工作,加強以水土保持林草建設為主的綜合治理。結合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扎實做好我省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綜合防治各項工作,為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貢獻更多遼寧力量。
防沙治沙,利在長遠。不久前,侯貴、李東魁、翟鐘齡等治沙護林先進代表扛著鐵鍬,再次來到“八百里瀚海”科爾沁沙地,為開展科爾沁沙地殲滅戰進行“戰前偵察”,查看樹木長勢。
整裝待發,遼寧人將以號為令,在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中續寫新的輝煌。
責編:姚晟琦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