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 越
群山環抱,白云悠悠,目之所及,蒼翠欲滴。一只只蜜蜂,圍繞錯落有致的“小房子”進進出出,時不時向山間的蜜源植物飛去……8月1日,在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普樂堡鎮龍泉村特為純蜂業成熟蜜基地內,忙碌的蜂群正在采擷花粉、釀造甘甜。
(資料圖)
“目前山間的各種野花競相開放,正是中華蜂采蜜的好時節。”基地負責人王金輝說,通過養殖400群中華蜂,他家蜂業的年產值已經達到百萬元以上,并帶動了周邊100余戶農戶共同發展。
放眼全省,養蜂這一“甜蜜事業”正蓬勃發展。省畜牧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省蜜蜂產業首席專家張大利表示,全省現有35萬群蜜蜂,每年可創造產值6億元以上。
如何讓小蜜蜂發揮大價值?近年來,我省不斷探索,從資源保護、良種繁育、系統推廣等方面著手,推動蜂產業這一“空中畜牧業”提質升級。
傳承與創新
桓仁山清水秀,“八山一水一分田”,具有得天獨厚的養蜂條件。在這里,養蜂業由來已久,且不斷傳承。
“我外公就是養蜂人。當年,他用傳統的木桶養蜂,在我兒時的記憶里,蜜蜂從未缺席。”王金輝說。
或許是受外公養蜂的影響,升學時,王金輝果斷選擇了畜牧專業,并在學成后回鄉養蜂。此時的他,由于汲取到現代的科技理念,對養蜂方式進行了革新。
“仿生蜂箱”是張大利根據中蜂仿生學原理研制的新型蜂箱,解決了木桶式蜂箱檢查蜂群不便的煩惱,也解決了活框養蜂不便取蜜的問題,既還原了中蜂的原始狀態,又增加了現代科技元素,使蜂群管理更方便。不僅是王金輝,全省主要的中華蜂養殖區域都在進行蜜蜂養殖模式革新?!白钤缡悄就梆B殖,之后是活框養殖,再發展到仿生飼養,管理越來越簡單。”張大利說,這既方便了剛接觸養蜂業的新手,也適合養蜂多年的“老把式”進行產業規模升級。
保護與利用
談及蜂產業,我省可謂家底兒殷實:蜂群數量較多,農民養殖熱情高,且蜜蜂賴以生存的蜜源豐富。
數據顯示,我省現有蜜蜂約35萬群,中蜂約6萬群,主要分布在丹東、撫順、本溪等東部山區;西蜂約29萬群,在全省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朝陽、阜新、錦州、葫蘆島及營口等地區。蜜源方面,我省主要有洋槐、荊條及部分棗花和椴樹。
為保護好蜜蜂資源,日前,省農業農村廳制定了《遼寧省2023年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項目實施方案》,明確要完成中蜂等4個品種的保種工作任務,使畜禽保種數量、質量達到保種要求,遺傳資源得到安全、有效的保護。
在保護的同時,還要更好地“為我所用”。養蜂業屬于環保產業,不占地、不爭水肥、無污染。蜂群增殖,可獲得收益;蜜蜂采集蜂產品,同樣賺錢?!爸腥A蜂以每群年增殖2群、采蜜量5公斤計算,每群中華蜂當前的售價為600元,蜂群增殖的效益為1200元;每公斤中華蜂蜂蜜的售價為200元,生產蜂蜜的效益為1000元,兩項合計為2200元,扣除成本,飼養一群中華蜂一年的效益為1600元。”張大利說。
蜜蜂授粉產業發展也比較迅速。目前,大棚草莓、西瓜、油桃、藍莓均采用蜜蜂授粉,著名的新民小梁山西瓜、丹東東港草莓全部采用蜜蜂授粉,大田作物如葵花以及部分地區的蘋果、梨也采用蜜蜂授粉。
堅守與攻關
蜂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去年,全省蜂蜜產量達4850噸,有蜂產品加工企業16家、蜂業合作社近百家。據中國蜂產品協會2022年統計,我省作為全國主要蜂產品出口省份之一,天然蜂蜜出口量、出口額緊隨安徽、湖北、浙江之后,排名全國第四。鮮蜂王漿出口量為9.9噸,全國排名第五。
北票荊條蜜、本溪蜂蜜、新賓蜂蜜、興城蜂蜜已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蜂產品。同時,我省建設了兩個“中華蜜蜂之鄉”,分別是2021年桓仁滿族自治縣與中國養蜂學會、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共建的“中華蜜蜂之鄉”;2022年撫順縣與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省畜牧業協會蜂業分會共建的“中華蜜蜂之鄉”。
不斷破解養蜂技術瓶頸。目前,省畜牧業發展中心的蜂業科,即原省蜜蜂原種場,正承擔著全省中蜂保種、西蜂育種、蜂病監測、蜂業技術推廣和培訓等工作。通過持續技術攻關,破解養蜂的技術難題。
“通過研制中蜂囊狀幼蟲病卵黃抗體,已破解了中蜂囊狀幼蟲病這一困擾我國中蜂養殖多年的問題?!睆埓罄f,通過研制“續接三層仿生中蜂蜂箱”“新型早春授粉專用蜂箱”等實用新型蜂機具,提高了養蜂工具的性能,減少了蜜蜂感染疾病的概率,讓生產的蜂蜜更成熟。最近還攻克了蜂群越冬的技術難關,未來,養蜂業的風險將不斷降低,收益更加平穩。
責編:徐 碩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