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已獲得38項專利,被授予全國水電建設系統“智慧化工地”稱號
清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展現“科技范兒”
本報訊 記者崔振波報道 8月15日,位于大山深處的清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現場機械轟鳴、車來人往,施工人員全力以赴投入首臺機組年底投產發電的攻堅戰。“前不久,電站1號輸水系統進行首次充水排水試驗,對施工質量進行了全面綜合性檢查,標志著電站施工進入新階段。”清原電站EPC總承包部技術質量工藝部主任田政說。
清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是國家“十三五”重點能源工程、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大項目。自項目開工以來,清原電站將技術創新與運用貫穿建設全過程,解決了一系列建設難題,保障了各工程節點按期完成。目前,項目已獲得38項專利,被授予全國水電建設系統“智慧化工地”稱號。
清原電站的輸水系統建在大山體內,地下廠房規模大,洞室交叉縱橫,加上區域地質環境復雜,施工難度很大。施工方采用三維仿真、地應力反演、有限元計算分析等信息化手段以及動態調整支護方案,保證了地下洞室群圍巖穩定和支護合理。
壓力鋼管全自動制作和焊接智能化檢測控制系統的應用,也是電站建設中的一大亮點。清原電站壓力鋼管廠在800兆帕級壓力鋼管制作焊接過程中,使用焊接智能化監測控制系統,實時采集焊接參數并記錄,監測焊接情況,實現焊接過程質量可追溯。同時,實現了壓力鋼管制作設備數字化、自動化的智能化操作,在水電行業首次成功采用雙絲埋弧自動焊接技術,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與質量。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讓電站建得更快,還讓電站建得更牢、用得更久。抽水蓄能電站的一般使用年限為70年,清原電站設計使用期為140年,運用先進的智慧監管平臺,實現了對人、機、物的全方位實時管控。電站在建設中借助北斗衛星的“云端”科技支撐,建立了數字化大壩實時監控等監控系統,使用無人駕駛振動碾技術,對選料、運輸、灑水、卸料、碾壓、質量驗收等進行數字化、精細化監管。
充滿科技力量的“無影手”讓“智能大壩”建設更加牢固、管理更加精準。現有國內抽水蓄能電站使用的水泵水輪機組大多是9個葉片,而清原電站創新采用11個葉片的機組。加上兩個葉片后,水輪發電機組運行更穩、效率更高、噪聲更小,促進了整個發電機組內部的更新換代。
目前,清原電站一期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8.84億元,占總投資的63.14%。預計到2023年年底,第一臺機組投產發電;2025年3月,6臺機組全部投入運行。二期項目被納入國家、省抽水蓄能專項規劃和“十四五”開工計劃,預計2024年完成可行性研究和項目批復。建成后,清原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將達300萬千瓦。
責編:盛 楠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