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8月24日電山林松風送爽,稻田水影天光……盛夏時節,在遼寧省西北部的阜新市彰武縣,一派塞外江南的景象呈現在人們眼前。
然而,誰又能想到,“無風三尺土,有風日點燈”曾是彰武縣人民飽受風沙之苦的真實寫照。
【資料圖】
這是科爾沁沙漠南端和彰武縣章古臺固沙林場接壤處的航拍圖。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彰武縣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處在沙地南侵的咽喉要道。新中國成立前,彰武縣所在的阜新地區沙化土地面積占遼寧省的60%。其中,彰武縣24個鄉鎮有23個屬于沙區,沙化面積達到524.2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只有2.9%,被稱為遼寧的“風口”和“沙窩子”。
經過幾代彰武人的治沙接力,如今,彰武縣境內6座萬畝流動沙丘得到固定;林地面積由原來的18萬畝增加至212萬畝;章古臺鎮成為全國最大的樟子松育苗繁育基地,每年苗木產業產值近1億元左右。百姓過上了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美好生活,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綠、百姓富的治沙新路。
沙土地引來“稻花香”
在茂密的防護林外,一邊是順風吹來的風沙,一邊是蜿蜒流淌的柳河。河岸邊的稻田里,今年68歲的大冷鎮上三家子村村民王炳軍正在查看水稻長勢。
“沙邊上種水稻,這是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王炳軍笑著說。
農戶在阜新市彰武縣大冷鎮的水稻田里進行日常維護工作。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柳河是遼河中下游右側的一條多泥沙支流,由于河道均為沙化土壤,受河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河水含沙量極高。而王炳軍所在的彰武縣大冷鎮上三家子村,更是出了名的沙土地。每到冬春時節,風沙一夜之間便可侵襲萬畝田地,人們待在家里不敢出門。
“這里風沙大,過去只能種玉米和花生,而且常常是昨天剛種好的種子,第二天就被風沙吹走了,老百姓靠天吃飯,收入很低。”王炳軍說。
為了改善耕地沙化的問題,遼寧省啟動了柳河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其中,水田濕地項目是將柳河中游鬧德海水庫的水源引入約6萬畝的沙化耕地,以期通過“以水含沙”進行“旱改水”,減少柳河河水中泥沙含量,進而減少土地沙化,實現夏秋季水面覆蓋、春冬季留茬固沙。
彰武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彰武縣已完成沙化土地改水田約1.8萬畝,項目區農民戶均增加收入約1.8萬元。
圖為遼寧省彰武縣馮家鎮哈大冷村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龍雷攝
此外,彰武縣還持續探索荒漠化治理新路徑,因地制宜地采用“光伏+治沙”的形式,通過“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方式,在治理沙地的同時促進節能降耗,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林草資源變身“綠色銀行”
除了以水含沙讓沙地變濕地,彰武縣還通過以草固沙、以樹擋沙等工程讓沙地變林海。
在阿爾鄉鎮北甸子村,一株高約三米的元寶楓挺立在已被綠草和灌木覆蓋的沙丘上。“過去有句順口溜:‘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分爹和媽’。”北甸子村黨支部書記白曉華說:“以前村子周圍全是流動沙丘,村民們外出,遇到風沙漫天的時節,常常迷路。這棵大楓樹,就是指路的明燈。”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站在樹旁放眼望去,一排排挺拔的樟子松、楊樹和灌木叢向兩側鋪展開去,如一堵密實厚重的綠色長城,把眼前的科爾沁沙地牢牢鎖住。
與此同時,彰武縣通過發展苗木產業、種植碳中和林等方式,為百姓創收增收,將林草資源變為“綠色銀行”。
據了解,位于彰武縣章古臺鎮的樟子松育苗繁育基地培育的各類苗木已銷往全國14個省份,年銷量超億株;遼寧省第一片碳中和林也在這里種下,這片林地主要樹種為彰武松、油松等15種針闊葉喬灌樹種,共栽植良種壯苗1萬余株。
圖為彰武縣章古臺鎮的松林。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近年來,彰武縣將林地草地變成“綠色銀行”,也讓綠色資源變成了生態經濟。
登上彰武縣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內的歐李山向遠處眺望,碧藍的西舊府湖煙波浩渺,湖邊萬畝草場風吹草動,西側5000余畝三北防護林綿延橫亙……夏日的德力格爾草原五彩繽紛。
“我家以前就住這附近,那時候常年刮大風,到處都是沙子,我就帶著全家搬走了,這次回來變化真是太大了。”73歲的劉學振看著眼前的景色不禁感慨。
在德力格爾景區,湖、島、濕地、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觀齊聚,風景秀麗,被人們稱為“漠上草原”。治沙后不僅讓景區風景更美了,也帶來了經濟效益。今年“五一”假期,景區吸引了近5萬名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游客在彰武縣德力格爾景區游玩。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點沙成金”共筑“綠色未來”
在彰武縣經濟開發區聯信金瑩鑄造材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檢測剛生產出來的鑄造模具,并將合格產品打包裝箱。
“這是為一家知名品牌汽車公司生產的車輛配件模具。”企業負責人表示,“能成為這家公司的供應商,與彰武縣的‘沙子’密不可分。”
彰武縣是全國三大硅砂主產地之一。硅砂主要由石英顆粒組成,可用于鑄造、玻璃、建材、石油等行業。彰武縣的硅砂含泥量小、雜質少,是難得的鑄造用砂的原砂富積區。經過探測普查,目前,彰武硅砂總面積近40平方公里,遠景儲量約30億噸。
7月12日,第六屆全國鑄造行業安全環保節能工作會議暨第五屆中國(彰武)鑄造硅砂產業高質量發展會議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開幕。受訪單位供圖
近年來,彰武縣成立硅砂產業辦公室,大力發展硅砂產業。2016年在北京國際鑄造博覽會上,彰武縣被授予“中國鑄造用砂產業基地”稱號。同時,當地立足硅砂資源稟賦,實施“延鏈、補鏈、強鏈”策略,大力發展硅砂深加工、裝備制造及配套、高端建材產業,2017年以來,新增簽約落地三大主導產業鏈項目100余個。
目前,彰武縣鑄砂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0%,國內硅砂行業10強企業有5戶落戶彰武,帶動本地硅砂產品從單一的、低價值的鑄造砂,向石油壓裂砂、建材、涂料、人造砂等高附加值品種發展,實現了“點沙成金”的“沙之夢”。
如今,彰武“砂都”的名號越叫越響,已經形成包括硅砂深加工、裝備制造及配套、高端建材三大主導產業鏈的硅砂產業集群,吸引了數十戶上下游配套企業,創造就業崗位近8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