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年,我省各地掀起賞花旅游熱,由此催生出的“花經濟”,給文旅產業大發展帶來了新氣象。
隨著各地的賞花熱日益升溫,諸如同質化嚴重,特色品牌少;開發層次低,文化體驗弱;標準化不足,配套要素差等問題開始不同程度地顯現,影響了“花經濟”可持續發展。
如何讓“花經濟”常開常新、常開常艷?不久前召開的省文旅產業振興發展大會明確指出,要加強產品創新,聚焦“吃、住、行、游、娛、購”,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這就要求各地勇于破題,主動求變,以產業作支撐,逐步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多元化新業態。
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配套服務。“吃、住、行、游、娛、購”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均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各地、各部門要主動擔當,打好“組合拳”,合力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完善旅游服務功能,讓游客擁有良好的旅游體驗,讓“流量”變成“留量”,讓口碑成品牌,讓“到此一游”變成休閑游、度假游、魅力游。
要延長產業鏈條,拓展“賞花+”產業。如何避免“賞花熱”隨花期曇花一現?要因地制宜延長產業鏈,做足花卉產品深加工文章,充分挖掘“花經濟”潛力。從單一的賞花、看花,提檔升級為包含研學、科普、休閑、深加工的全鏈條、全周期、全業態的三產融合經濟,讓“賞花+”產業吸引大批“頭回客”變“回頭客”。
要善于“借花造節”,文旅融合,形成特色。賞花文化讓花事節慶有了靈魂,但要走向“花開四季”,還得下不少功夫。其中,在“花事”中注入當地獨特的文化內涵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各地、各部門深挖當地歷史、人文、地理、民族特色等文化元素,打造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旅游品牌。
要線上線下互動,引發關注熱點。開展賞花旅游,除了做足線下宣傳外,還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等,在線上營銷中形成熱點,產生市場引爆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景不同。期待我省各地在“花經濟”中破圈而出,成為八方來客向往的“詩和遠方”。
責編:李明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