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李 越
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綴滿枝頭,種植戶姚玉濤正忙著整枝打杈……“多虧了‘科技小院’,我們的葡萄種植技術有了本質上的革新,尤其是施用鎂肥后,葡萄長得更好了。”
姚玉濤是營口市鲅魚圈區紅旗鎮勝臺村村民,種植葡萄已近20年。鲅魚圈區地處北緯40度附近,是國際公認的葡萄生長黃金地帶。依托地緣優勢,紅旗鎮打造了萬畝綠色葡萄生產基地,年產葡萄達4000萬公斤。
但前些年,當地種植戶對于葡萄的管理采取“大水漫灌”“經驗施肥”等粗放方式,為追求產量,往往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導致土地板結、鹽堿化加重,葡萄著色不好,口感變差,不耐儲藏,收益下降。
產業發展的瓶頸,亟待用科技的力量來破解。遼寧鲅魚圈葡萄“科技小院”的成立,猶如及時雨。
“這是我省成立的首個‘科技小院’,立足鲅魚圈區紅旗鎮,以勝臺村為示范試驗基地建設而成。”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陳志剛說,小院由沈陽農業大學種植栽培、植物營養、施肥技術方向的老師和優秀學生組成,同時聯合營口菱鎂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遼寧省農科院果樹科學研究所、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校等單位,致力“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服務農戶。
“我們首先對葡萄園的養分狀況展開全面調研,發現種植戶施肥偏重于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肥料,對中微量元素肥料投入不太關注。”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劉侯俊和劉軼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分析后,得出這樣的結論,于是他們開始指導農戶調整施肥方式和比重。
抱著試試看態度的種植戶,很快發現了肉眼可見的變化。“添加了鎂肥的葡萄,葉片顏色更深,果粒更大,串形更好,口感更甜。”姚玉濤說,“科技的力量,讓我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
責編:閆 尚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