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曾是很多人追捧的一種生活時尚。隨著旅游業的復蘇,今年這個夏天,很多人就體驗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然而,“說走就走”的體驗不都是美好的,闖無人區、礦洞探險、野溪涉水,一些“野生網紅打卡地”變成“吃人地”,“冒險地”變成“奪命地”。危險一次次出現,悲劇一次次發生。網紅鼓動、無警示牌、無人勸阻……對于事故的發生,人們開始對外追責,卻忽略了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每個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旅行切不可說走就走。
旅行除了做好攻略,出門前最該帶上的“行囊”,應是“安全意識”。沒有安全意識,再多“禁止入內”的警示牌、細密的鐵絲網乃至扯破嗓子的警示,也阻擋不住游客盲目“打卡”的腳步。
旅行要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一些網紅博主為了博眼球,通過美化的圖片、剪輯過的視頻,夸大“野生景點”的風景,而隱去了潛在風險的描述,降低了受眾對“風景背后風險”的真實感知。對于這些“花式推薦”,頭腦中“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要時刻提高防范意識,增強辨別能力,客觀全面評估安全風險,切不可為了獵奇而冒險。
眼下,汛期尚未結束,要時刻保持警醒,尤其要對身邊的風險提高警戒,切不可抱有僥幸心理,因為“我對這里很熟悉”“大家都在這里玩兒”“以前從沒發生危險”等,對潛在風險預估不足,當險情發生時,就會措手不及。還有一些“探險家”熱衷于闖“無人區”,高估自身能力,貿然進行探險,被困后往往需要社會投入大量救援力量,即使如此有時也是無力回天。
做好充足準備是安全旅行必不可少的一環。切不可背起行囊“說走就走”,應該提前了解目的地各種信息,包括氣象、災害預警等信息,同時,要學習必備的戶外安全常識和應急避險知識,檢查必需的食物、照明、保暖衣物、應急物資是否充足,做到遵守規則、量力而行。
風景值得欣賞,生命更應珍惜。我們在欣賞風景時,要時刻樹牢“安全意識”,“安全”這道紅線一刻也不可踐踏。
責編:李瑩
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