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綠釉陶蓮瓣紋渣斗。
【資料圖】
遼釉陶蓮花紋鳳首瓶。
遼釉陶蓮瓣紋帶蓋執壺。
遼綠釉陶蓮瓣紋花式托盞。
河北宣化遼墓壁畫《進茶圖》。(受訪者供圖)
更多精彩掃碼觀看
本報記者商 越
精品文物
朝陽博物館珍藏著一套精美別致的遼代釉陶蓮瓣紋系列茶具,顯示出濃郁的游牧民族風格。研究發現,隨著遼宋茶葉貿易量的劇增,宋人的飲茶習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普及,契丹族形成全民飲茶習慣,這使遼代飲茶器具也得到了改進和發展,這些茶具展現出多民族融合的藝術魅力。
遼墓出土茶具“四件套”
近年來,朝陽地區的遼墓出土了很多飲食器具。有一座遼代貴族婦女墓出土了20件陶瓷器,它們均屬遼窯燒制。其中有一套同一色系、統一紋飾風格的茶具,共四件,為遼瓷珍品,現藏于朝陽博物館。
茶具“四件套”其一是一把造型獨特的茶壺,名叫釉陶蓮瓣紋帶蓋執壺,以蓮莖為執把,蓮瓣花苞作壺蓋;其二是一件綠釉陶蓮瓣紋花式托盞;其三是一件綠釉陶蓮瓣紋渣斗,上部淺盤,下部圓腹,底部裝飾一圈蓮瓣紋,可以用來盛裝茶葉末;其四是一件高大精美的釉陶蓮花紋鳳首瓶,可用來盛水,高46.3厘米,是遼瓷中罕見的大件,被考古工作者認定為遼瓷中的上品。這四件茶具都裝飾有蓮瓣紋,黃綠色系,造型獨特,做工精美。
朝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王冬冬向記者介紹,這座遼墓出土的四件套茶具,工藝嫻熟精湛,代表了遼代陶瓷燒造技術的較高水平。這種以組合形式出土的器具說明契丹人在飲茶用具上很講究。
三種方式獲得中原茶葉
“漢代時,我國飲茶風俗就已經在巴蜀地區流行。”多年致力于北方民族文化研究的北方民族大學教授張景明發現,在南北朝時期,飲茶風俗傳入北方草原地區,唐朝時期已經逐漸被北方游牧民族接受和喜愛。
因為游牧民族的飲食習慣以肉食為主,蔬菜較少,油膩且不易消化,而飲茶有助消食去膩、促進食物吸收代謝。這一功效讓北方各游牧民族對飲茶迅速接納,并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
北方草原不產茶,那么中原地區的茶葉是通過哪些渠道來到遼朝的呢?張景明說,遼朝與中原王朝的經濟文化交往主要有三種形式,即通過貿易、贈禮、戰爭掠搶的方式實現交流。遼代早期,契丹的茶葉貿易對象主要是南唐。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遼朝曾派使者到南唐,“以別持羊三萬口、馬二百匹來鬻,以其價市羅、紈、茶、藥。”1004年,遼宋定下“澶淵之盟”后,遼宋互派使節在邊境互市,遼的牲畜、毛皮、珍禽等特產入宋,宋朝的鹽、鐵、絲織品、金銀等來遼,其中尤以茶葉數量巨大。隨著邊貿茶葉量的劇增,宋人的飲茶習俗也在遼朝普及。
遼代中晚期,遼宋之間經常互派使者饋贈禮物。宋朝給遼朝的禮品中,多有茶具和名茶。《契丹國志·南北朝饋獻禮物》中記載:“契丹帝生日,南宋遺金酒食茶器三十七件……金花銀器三十件,銀器二十件……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生日賀禮中有名貴的金質茶器、乳茶、岳麓茶等,說明遼朝皇帝對茶具和茶葉的喜好。
隨著茶葉供應量的不斷擴大,遼代茶具制作水平也不斷提高。近年來各地考古發現,遼代飲茶用具數量很多,質地有金、銀、銅、鐵、瓷、陶等,使用功能也很齊全,包括碾茶器(將茶餅碾碎)、貯茶器、煮茶器、點茶器、飲茶器等。
蘇轍寫詩記錄契丹奶茶
“契丹人飲用茶的品種有奶茶、散茶、餅茶,其中餅茶最為常見。”張景明告訴記者,餅茶是宋朝的主要茶種,也是輸入遼朝的主要茶種,而餅茶中又有龍鳳茶(團茶)、乳茶、岳麓茶等名貴珍品。
北宋的餅茶制作精細,多出上等佳品。史料記載,宋太宗曾派特使監制皇室專用的小餅茶,其上印有工藝精美的龍鳳團紋,故稱之為團茶。歐陽修的《歸田錄》記載:“茶之品莫過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可見當時龍鳳團茶品質居名茶之首。因團茶和乳茶都產于建州建溪流域(今福建省建甌市),故又被統稱為建茶。宋慶歷年間,蔡襄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在建州監制出更為精細的小龍團茶,“其品精絕”“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
宋人張舜民在《畫墁錄》中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北宋宰相蘇頌要出使遼朝,副使姚麟建議帶一些小團茶去。蘇頌說,這是皇宮的御用貢茶,怎么敢送給遼人呢?不久,有貴公子要去遼朝,開始大量囤積團茶。他到遼朝后,用兩個團茶換取遼朝生產的絲織品“蕃羅”一匹,回來之后,又用“一羅酬四團”,以物易物,利潤翻番,可見團茶在北宋屬于茶中上品,在遼朝被奉為極品。
張景明分析,在北宋給契丹皇帝的賀禮中,有乳茶和岳麓茶,但沒有龍鳳團茶,這大概就是出于外交政策的考慮,《遼宮詞》中“解渴不須調乳酪,冰翻剛進小團茶”描述的小團茶,應為民間茶商私下的交易品。
因為游牧民族的傳統飲品是奶制品,吸收中原茶文化后,游牧民族又發明了新吃法——奶茶。張景明研究發現,在北宋文學家、翰林學士蘇轍《和子瞻煎茶》詩中,就有關于契丹人飲奶茶的記載。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作為賀遼朝生辰使出使遼朝,慶賀遼道宗耶律洪基生辰。他在詩中說:“君不見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又不見,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從中可知,奶茶的做法是在煮好的茶中加入鮮奶,茶乳充分交融后,加入鹽、花椒、姜等調料,制成游牧民族特色奶茶,鮮香美味被人滿口夸贊。
遼瓷吸收融合多民族文化
在遼墓中,有很多反映飲茶的壁畫,包括煮茶、進飲、備飲等畫面,如河北宣化遼墓壁畫《進茶圖》。而在隨葬品中有大量茶具反映出飲茶是當時的社會普遍現象。
陶瓷器不易攜帶且容易損壞,并不是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用品。契丹人使用的傳統器具多為皮質、木質及金屬制品,遼建國以后,契丹人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選擇定居生活,陶瓷器逐漸成為日常生活器物。
遼代陶瓷簡稱“遼瓷”,是指遼代設窯燒造的陶瓷,遼代“五京”都有燒制陶瓷的場所,且多分布在治所附近。目前,已經發現了幾十處遼瓷窯場,遼陽冮官屯窯就是當時著名的窯場。
史料記載,遼朝建立初期,遼軍多次擄掠邢州(今河北邢臺)、磁州(今河北邯鄲磁縣)、定州(今河北定州市)的陶瓷業工匠。這些工匠將先進的制瓷技術和燒造工藝帶到遼朝,推進了當地陶瓷業的發展。
遼代陶瓷器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模仿中原瓷器制作的,如碗、方盤、盞托、執壺、缽、盒等;另一類具有濃郁的契丹民族文化特色,主要樣式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等。
王冬冬說,在遼朝200多年間,雞冠壺的器形有很大變化。早期的壺形更接近皮囊,形體低矮,腹部渾圓下垂;中期壺身變扁變長;晚期的器身較瘦長,上部的穿孔處演變為提梁,顯示出契丹民族由游牧到定居的趨勢。正因為遼代早、中、晚期雞冠壺造型有明顯區別,因此考古工作者往往利用它來判斷墓葬的年代。
契丹民族極富包容性,政治上“因俗而治”“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在陶瓷文化中也顯示出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特點。如常見的寶相花、蓮花就是比較流行的中原風格紋飾。而鳳首瓶原型是西亞流行的一種銀質把壺,唐代傳入中原地區,時稱“胡瓶”,被契丹工匠吸收。
受周邊地區文化影響,遼瓷造型裝飾和工藝技法在保留契丹傳統元素的同時,也廣泛吸納了中原及其他域外文化的優秀成果,反映出遼朝多民族、多文化、多種社會生活方式相互交融的特征,體現出契丹民族和其他民族藝術相結合的獨特魅力。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本報記者商越攝)
責編:李瑩
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