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耕地中的大熊貓”更肥更壯

2023-09-07 17:25:24 來源:遼寧日報

打印 放大 縮小

面積達1060畝的連片耕地,是張莊合作社與科研院所、涉農部門共同打造的智慧農業基地。本報記者韓卓航劉芋彤攝

蟲情監測系統是張莊合作社精準控制蟲害的利器。本報記者李波攝

趙玉國演示如何利用5G數字農業園區平臺指導種田。本報記者李波攝


(相關資料圖)

來自沈陽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的成員在玉米試驗田中采集樣本。本報記者李波攝

張莊合作社對玉米進行烘干加工。本報記者韓卓航劉芋彤攝

更多精彩掃碼觀看

本報記者李波

提要

黑土地是世界公認最肥沃的土壤,因為肥力充足,產出質量高、產出能力強,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然而,由于用養脫節、風吹雨蝕,黑土地肥力退化問題越來越突出,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迫在眉睫。

在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的鐵嶺市,鐵嶺縣蔡牛張莊玉米新品種推廣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張莊合作社”)結合實際,綜合采用農藝、農機、科技等方面的舉措,以高水平種養結合解決黑土地保護中的觀念問題、技術問題、效益問題,探索出一條養好地、種好田、多打糧的實用路子。

科研助力深耕種養結合

9月正是玉米的灌漿期,行走在鐵嶺市廣袤的農村大地上,四周大田一片蔥蔥郁郁。

在鐵嶺縣蔡牛鎮北地村,有十幾壟玉米卻顯得與眾不同,葉片發黃、結棒偏小,與葉片墨綠、稈高棒大的相鄰地塊中的玉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這片長勢存在明顯差異的玉米地里,來自沈陽農業大學耕作制度團隊的師生正抱著實驗器材坐在玉米地里做實驗。帶隊老師宮香偉告訴記者,“這片實驗田,主要是在秸稈還田條件下進行一些對比實驗。”

張莊合作社共有5片這樣與科研單位共建的實驗田,每一片都在研究黑土地土壤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每一片的合作年份都在10年以上。

合作社黨委書記、理事長趙玉國說:“有這些科研院所提供技術支持,我就放心大膽地種,給周圍的村民打個樣。”

趙玉國所說的“打個樣”,就是想讓更多的村民改變觀念,加入到保護性耕作行列中,一起保護黑土地。

多年來,當地農民習慣了對自家農田的精耕細作,每年秋后春耕前都要反復翻整,把地里收拾得一根草刺兒都沒有。而被稱為“懶漢種田法”的保護性耕作恰恰相反,秸稈還田、地不深翻、免耕播種,把耕地整得又臟又亂,很多農民不相信這樣種地能增產,甚至擔心減產。

趙玉國說:“耕地翻來翻去的,風一刮就會破壞地力,尤其在鐵嶺,十年九春旱,春季風大、回暖快,黑土層全被刮跑了。采用不翻地的耕作技術,能有效地保護黑土地。即使頭兩年會對產量有一些影響,但從長遠看,利絕對大于弊。”

張莊合作社的經驗得到了5家科研單位的認可。針對黑土地的研究顯示,保護性耕作確實能起到減少土壤有機質流失、抗旱保墑的作用。

有科研成果助力,張莊合作社圍繞黑土地種養結合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在不同氣候條件、土壤墑情狀況下,組合使用免耕播種、秋后深翻、糧豆輪作、秸稈過腹還田等生產技術,張莊合作社總結出三種保護性耕作模式,即玉米秸稈覆蓋條帶耕作密植精播模式、秸稈粉碎覆蓋免耕或少耕精量播種模式、秸稈覆蓋深松少耕精量播種模式。

趙玉國在介紹這三種保護性耕作模式時,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經過幾年的堅持,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地塊增產效果十分明顯,正常年景畝產基本可以達到100斤。而對于種植大戶,采用保護性耕作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秸稈離田、整地、起壟作業環節都免了,畝均可節省費用50元。

在推廣這些保護性耕作模式時,趙玉國特別注重實用性,耕作的每一個步驟都考慮到當地常用的農機具,以便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農民在種地上都是專家,在地頭一站,看壟寬、算株數,馬上就把產量給你估出來。如果你整得太復雜,還得添置農機啥的,可能就不劃算了。”趙玉國說。

正是因為每名農民心里都有一本賬,合作社打完樣后,很多村民都看到了實惠,也都跟著一起干。今年,作為遼寧省保護性耕作縣級示范基地,張莊合作社展現出強大的帶動作用,合作社實施保護性耕作土地面積3600畝,輻射帶動周邊村民實施保護性耕作土地面積達3.8萬畝。

由于背后有科研力量的支持,張莊合作社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處于持續優化中。

“經過去年的對比,我們今年更換了玉米大豆套種的品種。去年種的品種柯杈率高、產量高,但更適合清種,今年改種的品種無柯杈,更適合套種。”

“大豆玉米套種,最難的就是打藥。有時候給大豆打除草劑,卻給玉米苗打死了;給玉米打殺蟲藥,卻影響了大豆的生長。如今,有了科學技術的支持,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除草打藥了。”說起保護黑土地,趙玉國滔滔不絕。

數字賦能提升畝均效益

在張莊合作社,有一片被稱為“基地”的連片耕地,共有1060畝,是合作社與眾多科研院所、涉農部門共同打造的智慧農業基地。

站在基地的智能蟲情信息采集設備前,趙玉國詳細地介紹了蟲情測報燈在無人監管下自動完成誘蟲、殺蟲、拍照、上傳云平臺的工作流程。

而在一路之隔的合作社辦公區,接收到信息的5G數字農業園區平臺,會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對捕獲害蟲進行分析,獲得蟲害種類和發生密度,一旦某種害蟲達到預警密度就會將信息同步送到市縣植保站和相關科研單位。隨后,合作社再根據各方面反饋回來的信息,采取最科學的處置方式。由于預警及時,防控精準,蟲害總能在發生初期就得到有效控制。

一邊是畝均一臺儀器設備的智慧農業基地,有智能蟲情信息采集設備、多功能氣象站、農情信息采集儀、四處張望的攝像頭不間斷地采集信息,還有與各種探針一起插入地里的各種傳感器,監測土壤溫濕度,實時檢測土壤氮磷含量。

一邊是5G數字農業園區平臺,不斷地將智能終端采集的信息轉化為農業生產“指導圖”,土壤肥力分析、出苗巡檢、苗情長勢監測、天氣預警、土壤墑情曲線、降雨量分析對比、蟲情發生預警,每張圖都為合作社提供生產指導和輔助決策。

在張莊合作社,智慧農業基地里收集的所有信息都會迅速轉化為具體的生產行為,真正實現了數字賦能。有入社村民笑稱,過去種地是“靠天吃飯”,現在種地都跑到“老天爺”前面了。

農情采集系統將土壤濕度、溫度、墑情等農田信息精準轉化為最佳播種時期,與以往靠經驗種地相比,出苗率明顯提高,增產增收效果十分顯著。

“2023年可以說是近幾年種地最難的一年,由于去年水大,地溫始終上不來,開春時,誰也不敢種地。我們合作社就不一樣,農業生產管理系統每天都會收集到詳細的地溫信息,當地溫穩定到12.8攝氏度以上時,我們率先開犁。”趙玉國說。

當然,收到開犁指令的還有周邊的種植大戶和村民。他們不用監測地溫,只關注張莊合作社的動向,看到農機手開著播種機下地了,也就跟著開始了一年的春播。

趙玉國善于算賬,同樣一畝地,經他一算就能增產。

“有的農機手種地干活不細,種出來的地,壟都不一樣寬。這么種,有寬有窄的,肯定影響通風和采光。”為了進一步說明把地種直了可以增產,趙玉國舉了無人駕駛拖拉機種地的例子。

“以前種地,常出現壟寬不一、壟高不等的情況,出苗之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光照不一、水肥供應不均勻的問題,產量根本上不去。利用北斗導航進行定位后,無人駕駛拖拉機把地種得像線似的,壟距相等、株距一致,每畝地最少能多種100株苗,100畝地就能多規劃出4畝用地。”

趙玉國用通俗的語言,把北斗導航協助解決的播種不直、行距不勻、種子深度不一、出苗不齊等問題解釋得簡單明了,甚至直接量化為“每畝能多種出100株玉米”。

按這樣的種法,張莊合作社的部分地塊,今年單產有望突破2000斤。

抱團發展實現深度融合

在通往張莊合作社的一條村道邊,有一片玉米試驗田,這兩天正洋溢著喜慶。一棒棒尚未完全成熟的玉米,在秸稈上被扒開,還系上了紅色絲帶,遠遠望去紅黃交織,在陽光照耀下格外惹眼。

原來,張莊合作社正在籌備秋收觀摩會,而主會場就是這片玉米試驗田。

這樣的觀摩會,張莊合作社每年都要舉辦。年初時,引進各科研院所培育的最新品種,在試驗田里試種,秋收前把附近的村民請來現場觀摩。幾十個品種,有的抗旱,有的抗倒伏,有的耐密植,村民可以根據自家耕地的實際情況,挑選適合的種子,現場下訂單。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場訂貨方式,不僅讓農民買到了優質的玉米種子,還能享受到團購的價格,深受當地農民歡迎。

除了現場觀摩訂購種子外,張莊合作社還有團購化肥、農機作業、銷售糧食、技術咨詢等方面的服務,用趙玉國的話說就是,只要在種地上遇到了困難,合作社都會幫著解決。

“現在種地都是全程機械化,農民種地不愁,收地不愁,最愁的是秋天賣糧。賣早了,害怕后市來個大漲價;放在家里,既擔心儲存不好有損失,還擔心價格出現下跌。”

面對農民有糧不敢賣、不會賣的現實,趙玉國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現在我們合作社有糧食托管服務。秋天,村民收完地,可以直接把玉米拉到合作社,如果覺得價格不滿意,可以先不結算,等到價格高時再結算。這樣,既解決了農民無處儲糧的問題,又降低了低價賣糧的風險。”

乍一聽,會覺得合作社搞這樣的托管服務,就是一筆賠本的買賣,但在趙玉國心中,這是一個三方受益的好辦法。

“我們合作社雖然承擔了點風險,但托管服務同樣解放了合作社大量流動資金,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經營成本。”

站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這樣的托管服務還可以讓農民手中的糧食盡早進入烘干收儲環節,避免個人儲存因地趴、霉變等因素造成損失,具有減損的重要意義。

在土地流轉中隨行就市,盡可能提供較高的流轉價格,與農民形成長期穩固的土地流轉關系,然后,通過全程機械化作業提升效率,通過黑土地保護作業提高產量;在糧食收儲加工中,盡可能保護農民的利益,在確保兩座烘干塔平穩運行的同時,也形成了數量上的優勢,這也讓合作社在銷售糧食時有足夠的底氣與收購商討價還價。

真誠服務周邊農民,在生產中帶動農民種好地,在市場上帶動農民賣好糧,以玉米產業為鏈條,張莊合作社與農戶聯結得愈加緊密,帶動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實現了有效銜接。

為了助推張莊合作社發展壯大,把合作社打造成具有更強帶動能力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單元,鐵嶺市創新組織機制,依托張莊合作社成立了蔡牛鎮玉米產業聯合黨委。

隨著聯合黨委的成立,趙玉國的干勁也更足了。他說:“我們合作社一定要發揮規模經營的優勢,做好現代農業科技的轉化工作,帶領更多的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為國家糧食安全多作貢獻。”

鏈接

一起認識下張莊合作社

規模

鐵嶺縣蔡牛張莊玉米新品種推廣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9月,現有社員106人,專業技術人員32人,經營面積3.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2560萬元。2023年,共流轉土地2.26萬畝,種植玉米2.01萬畝、大豆0.25萬畝。

定位

合作社設有土地流轉服務部、農資經銷服務部、農機作業服務隊、糧食收儲加工服務部,是一家集農資經銷、農機作業、糧食生產、科技服務、技術咨詢等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實力

作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近年來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持續開展產學研聯合攻堅,共創建試驗基地700畝,打造5G無人駕駛試驗示范基地500畝,縣級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1000畝。2021年,合作社打造了占地1060畝的智慧農業基地和5G數字農業園區平臺,目前,平臺已匯集農情信息采集、蟲情監測系統、氣象預警、農機作業服務監測等多項應用功能。

2022年,合作社實現經營收入3200萬元。

觀與思

以用促養以用促保

李波

鐵嶺市的很多農民已經習慣了精耕細作,每年春天都要把自家耕地收拾得一根毛刺兒都沒有,然后再經過“兩翻兩壓”把玉米種子播種下地,用地的同時也在破壞地力。

同樣是使用土地,保護性耕作強調的恰恰是地不深翻、免耕作業,用“懶漢種地法”留住水分養分,通過用地實現養地。

不言自明,此番“勤”與“懶”的博弈,后者占據了上風,在黑土地保護上作用更為突出。要想把保護性耕作在更大范圍內鋪開,首要的還是引導農民更新觀念。

趙玉國愛種地,也會種地。同樣是秸稈還田,他因不同生產場景細分出覆蓋翻壓還田、粉碎覆蓋還田、歸行覆蓋還田、過腹還田等多種還田方式,力爭單產只增不減;同樣進行免耕播種,他會在不同氣候條件、土壤墑情下,組合使用大壟歸行、糧豆輪作、密植精播、少耕精播等耕作技術,確保單產穩中有升。

出實招、求實效,真正把黑土地當作大熊貓一樣進行保護,趙玉國種出的田就成了樣板田,不僅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地不深翻、免耕作業,還通過各種耕作技術的組合,實現了產量遞增。

近兩年,張莊合作社的保護性耕作樣板田已經進入高產穩產期,正常年景下玉米單產較常規耕作對比田凈增100斤以上。由于生產中省去了秸稈離田、整地、起壟三個作業環節,畝均還能減少支出50元以上。這樣的保護性耕作示范,自然引發效仿。

用養結合、以用促養。在實施保護性耕作過程中,張莊合作社以高水平的“種”實現了高標準的“養”,再以降本增效示范,推動以用促養、以用促保,帶動猶豫、觀望中的農民更新觀念,加入到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的行列中。

在張莊合作社帶動下,實施保護性耕作已經成為蔡牛鎮及周邊鄉鎮普遍選擇的生產方式,圍繞秸稈還田、免耕播種等作業環節,很多村還自發地搭建起了較為完整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從典型示范引領,到村民自發參與,達到以用促養、以用促保的目的,在推進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的進程中,鐵嶺市邁出了扎實的一步。

責編:楊 旭審核:徐曉敬

關鍵詞:

責任編輯:ERM523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乱理伦在线播放| 大战孕妇12p| 天天综合日日噜噜噜|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欧洲吸奶大片在线看|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 精品国产杨幂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变态视频网址网站|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人妻 | 野外亲子乱子伦视频丶久草资源| 国产精品亲子乱子伦xxxx裸 | 又黄又爽的视频免费看| 香蕉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伦对白视频全集| 91欧美在线视频| 天天射天天操天天干| 一级做a爰片毛片| 无套日出白浆在线播放| 久久成人免费大片| 杨幂被c原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7777| 波多野结衣一区| 伦理eeuss| 直播视频区国产| 午夜时刻免费实验区观看| 色偷偷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午夜精品一二区理论影院 | 国产对白真实伦视频在线| 青青草原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电影|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播放 | 精品国产国产综合精品|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地址| 贵妇肉体销魂阅读| 国产又大又粗又长免费视频| 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小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