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以48.08%的城市綠地率在省內和全國均名列前茅
市民的自覺參與成為重要“綠動力”
【資料圖】
志愿者在本溪市翠西路上義務種植的銀杏樹林。本報特約記者林林攝
本報記者許蔚冰
以48.08%的城市綠地率在全國、全省名列前茅,國家園林城市本溪市對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并不是偶然,本溪市城市綠化所總結了工作中的三個法寶:種綠、拆違、建園。
但是在綠化所相關負責人看來,一切工作的核心還是應該歸結為人,“有了市民的自覺參與,城市會變得更綠更美。”
事實正是這樣:本溪市一名73歲的老人堅持義務植樹,以一己之力栽種下137棵櫻桃樹;300余人的志愿者團隊15年來在本溪市栽樹種綠面積超過1000畝……民間力量的參與讓本溪市的城市綠化變得更好。
73歲老人義務植樹
9月4日13時,73歲的林旭安沒有像往常一樣在家中午睡,窗外熾熱的秋日驕陽讓他心有不安。林旭安擔心樓后太子河南岸濱河南路上一些櫻桃樹因高溫而缺水,打算去澆些水。
給櫻桃樹澆水,開始于4年前的2019年。彼時,林旭安家樓后因地下管道維修遺留下一塊空地,相關部門復填后只在綠化帶里栽種了一些觀賞草,這讓林旭安萌生了植樹的想法。
得到相關部門允許后,林旭安開始實施植樹行動:林旭安居住的小區物業對園區櫻桃樹養護時,會拔除樹根旁生出的小樹苗,林旭安認為這些小樹苗可以作為綠化帶里觀賞草的補充,于是向物業陳述了再利用的想法。
小區居民李英記得,從2019年清明節開始,林旭安每天清晨7點多都會抱著打成捆兒的半人高小樹苗出門。
支撐林旭安栽種櫻桃樹的動力來自于他的早年經歷:林旭安退休前在單位擔任行政管理工作,其間有機會前往河北塞罕壩、甘肅武威等治沙成功地區考察,這讓他見識到了植樹造林對一個城市的巨大改變。
“本溪原本就是一座森林城市,樹木滋養了本溪城區,但種樹并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普通市民也應該盡份力。”林旭安說。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當綠化帶里栽滿了適量的櫻桃樹苗后,林旭安再次與相關部門溝通,被允許沿著太子河繼續植樹,并一直持續至今。4年時間里,林旭安共栽種下137株櫻桃樹樹苗,綿延1公里遠。
林旭安告訴記者,挖一個樹坑至少需要2個小時,栽完樹苗后還要去太子河里打水澆灌、養護等等。
在本溪市,像林旭安這樣出于對城市的熱愛而自覺“種綠”的人還有不少。9月5日下午,58歲的侯書文與志愿者團隊來到了本溪市明山區翠西路,她們要對眼前這片幾年前栽下的數量達3000株的銀杏樹林進行鋤草。
回想起當初種綠植樹的初衷,侯書文坦言:她年輕時曾在外地求學,一次同學以“在本溪穿白襯衫都不敢出門”跟她開起了玩笑,不經意的聊天卻刺痛了侯書文的神經……
大學畢業后,侯書文回到家鄉成了一名醫務工作者,義診時讓她有機會接觸到多個志愿者團隊并加入其中。
15年來,這個從義診中分離出來的植樹團隊足跡遍及本溪市溪湖區濱河北路、本溪市明山區翠西路、本溪市平山區福金溝等多個政府指定的植樹地點,義務植樹面積超過了1000畝,隊伍規模也壯大到了300余人。侯書文在成為團隊負責人之后把義務植樹的方式從由政府提供樹苗發展到自籌資金采購。
提升市民的
愛綠、護綠、興綠意識
行走在銀杏葉掩映下的石板甬道上,初秋季節里還在向上生長的油綠色銀杏樹葉讓人駐足觀賞……侯書文告訴記者,這里原本是一片荒草地,“種下銀杏樹后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隨著本溪市城市環境改善和發展,類似民間參與行為也呈現出逐年上升之勢。本溪市城市綠化所的記錄顯示:2020年4月,某單位義務鋪置草坪980平方米;2021年4月,300余人在本溪市明山區裕寧路義務栽植樹150株;2022年4月,某單位義務補植樹木200余株;2023年4月,某單位義務平整草地3萬平方米……
本溪市城市綠化所發現了這一現象,并加強了對民間參與的引導。據介紹,本溪市在每年植樹節期間都會組織大規模義務植樹活動,培養市民愛護樹木、愛護城市環境的意識。
另外,本溪市還多次以“全民搞綠化,綠蔭滿山城”為主題,向社區、學校、企業宣傳,提升市民的愛綠、護綠、興綠的生態文明意識。
在不久前開建的唐家路口袋公園項目中,本溪市城市綠化所就廣泛征求了附近居民的意見,“得到了很多反饋,市民參與建綠的意愿很強烈。”
目前,本溪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8.08%,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05平方米/人,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為85.03%,這些數據在全國、全省均位列前茅。本溪市城市綠化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有了市民的自覺參與,本溪市的綠地環境也越來越好了。”
今日評
人人參與植綠護綠共建綠色家園
許蔚冰
城市綠地的多與寡,不僅是城市文明的體現,更是提升市民居住幸福指數的重要一環。
雖然《城市綠化條例》規定綠地方面的建設主體職責隸屬于政府職能部門,但也不能忽視了市民在城市綠地建設中的參與程度。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站在這個層面看待城市綠地與市民的關系可以發現,在城市生活的市民既是城市綠化的受益人,也是環境改善的參與人,就是不能做袖手旁觀的局外人。
因此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形成全民“種綠”的局面,人人扛起綠化“植”責,對于城市綠地的建設和發展就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人人扛起綠化“植”責,體現在建綠種綠的意識上,目前國家已經設定了植樹節、生態日等多個環保類節日,但重視建綠種綠并不是只體現在節日中,提高日常的共建生態文明,共建綠色家園意識,才是真正盡到了綠化的“植”責。
其次,人人扛起綠化“植”責也并不是要求每個人都去種一棵樹,植一株苗。市民在城市綠地建設中建言獻策,換一種方式參與其中,也是在為城市作貢獻。
最后,人人扛起綠化“植”責還體現在愛護綠植、保護環境的具體行為中。在酷熱日子里自覺給身邊綠植澆水,發現被大風刮倒的草木能及時扶正,綠化“植”責才算深入了人心。
推動城市綠化,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是構建和諧優美生態環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家園的生動實踐。城市綠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讓全民參與到提升城市綠化質量的行動中來,人人扛起綠化“植”責,才能為繪出美麗中國的美麗畫卷貢獻力量。
責編:徐 碩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