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西(右一)檢查水庫整治情況。
他在部隊服役12年,磨練出了吃苦耐勞、敢打硬仗的軍人作風;他是一個“半路出家”的水利人,卻通過實地摸查走訪,對當地的農村飲水工程了如指掌;他沒接受過系統的技術培訓,通常是在工作中學習提高專業水平,但他卻憑借著一股認真勁,把工作做到了“老百姓滿意”的標準。他叫王祖西,如今是奉節縣公平鎮水利管理站的站長,他扎根一線用心用情服務群眾,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普遍好評。
退伍不褪色 他是一名“軍人”水管站站長
公平鎮位于重慶奉節西北部,海拔高度200多米至1500多米,幅員面積130余平方公里,是個以水稻、玉米、紅薯、洋芋、生豬等傳統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典型農業大鎮。
作為農業鎮,公平鎮的特點之一是塘庫多、水質好,但之前不少山坪塘年久失修,塘庫外壩垮塌,塘內於積嚴重蓄水較少。水利建設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制約,山坪塘的整治工程對當地而言無疑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而這項工作也正是鎮水利管理站站長王祖西從2013年來一直在做的工作。
王祖西曾在部隊服役12年,轉業后通過競爭考試上崗再次回到了老家公平鎮,先是在鎮上的綜合文化站工作,后來才就任的鎮水利管理站站長。
軍人的經歷,造就了王祖西雷厲風行、吃苦耐勞、敢打硬仗的作風,也培養了王祖西勇于擔當、積極樂觀的性格。
王祖西就任水管站站長時,公平鎮有兩座小(二)型水庫沒有除險加固,全鎮1000余口山坪塘等待整治,600公里渠堰需要維護整修。然而這些困難正好激起了王祖西的斗志,他意識到了自己肩上擔子的重量,從而也堅定了盡心盡責做好水利工作的決心。
“我是一名在部隊鍛煉和學習了12年的軍人,我要用軍人的作風在工作崗位上做好各項工作,對得起自己所服務的人民群眾,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崗位。”這是王祖西競選水管站站長時說過的話,而他也真正在工作中兌現了自己的口號,2013年至2016年,他連續四年年度考核優秀,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
為尋找飲水水源翻山越嶺 走牲口不愿走的路
2014年,公平鎮把水利民生工作作為第一要務來抓,王祖西帶領大家用1個月時間對鎮上21個村社進行了水資源及水利基礎設施調查摸底,提出打造縱橫交錯覆蓋的供水大格局,解決各村社村民飲水用水難問題。
“你們現在找水走的那些路有的連畜牲都不愿走。”這是公平鎮老百姓給王祖西和他的同事們的一句很真實的評價。為了做到據實規劃、建后即用、服務于民,王祖西帶領同事們在尋找飲水水源的過程中翻山越嶺,不知摔了多少次,衣服掛破、破皮流血都成了家常便飯。
“我的工作戰場就是在村上,如果我每天都坐在辦公室,就說明我沒有干正事。”這是王祖西常說的一句話。近幾年來,王祖西的身影一直在公平鎮轄區內的21個村社不停地忙,除了找飲水水源,還帶人為急需整治的山坪塘做設計;開群眾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檢查和督導建設施工現場。
王祖西說,他把公平鎮各個村社所有的小社都走遍了,所有的飲水工程他都知道具體地點、規模和飲水戶數,轄區內1000余口山坪塘有90%他都知道具體位置和現實情況,而最讓他感到自豪的,是鎮上好多老百姓都知道他就是公平鎮水利站的王站長。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王祖西之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水利專業技術培訓,這就要求他利用業余時間深入學習相關專業知識,進一步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王祖西不僅自己做到了,還組織了技術人員和監理人員,對實施水利工程項目的村干部和項目負責人、一線施工人員進行集中培訓,普及專業知識,詳解設計圖紙和施工工藝。
與此同時,王祖西又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進行不定期檢查與巡查,最大限度避免了工程建設走彎路,實現了水利設施有人建、有人管,真正發揮效益。
工程施工,技術和質量重要,清正廉潔同樣重要,對此,王祖西選擇了信息全程公開,從施工設計到建設內容,從投資方案到入戶信息,全方位的公示確保了工程的透明,同時也促進了工程的質量。
在對水利工程建設質量進行巡回監管督導時,王祖西對不按圖施工、質量缺陷等問題從不手軟,都是當場下達書面整改通知書,要求整改到位,為此他甚至落下了“王包公”的美名。
而對于老百姓來說,這一切帶來的是真正的實惠。“整治后的山坪塘水灌得好,農業灌溉不愁了,而且還是一處小風景,我們現在吃飯、洗衣都是自來水了,洗澡都比以前方便了。”當地百姓如是說。
關注山坪塘量化確權工作 憧憬打造生態魚養殖基地
一組統計數據顯示,4年來,公平鎮完成了兩座小(二)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并整治了4座小(二)型水庫的進水堰,利用水利資金整治大、小山坪塘741口,新增蓄水量80余萬方,全鎮新建人飲工程上百處,新修不同方量飲水水池200余口,安裝各類管道82萬余米,解決了全鎮8188戶3萬余農村村民飲水難問題,公平鎮的水利基礎設施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公平鎮水利管理站被重慶市水利局、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評為“重慶市水利工作先進集體”。
今年,王祖西帶領公平鎮水利管理站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水利基礎設施量化確權工作上,積極探索水利基礎設施使用與維護新舉措。他憧憬著利用公平鎮塘多水好無污染的有利條件,發展水庫和山坪塘清水養魚,打造起生態魚養殖基地,并創出當地的品牌,用3年時間實現生態魚產值30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