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勝踏勘未整治渠道 受訪者供圖
他高中畢業后,就投身到建設開州三匯中型水庫的洪流中,從鉆工電工做起一直扎根在基層;隨后調到開州水電局水利科,專門負責開縣興隆水庫中型灌區干支渠配套整治工程建設工作,天天爬大山,日日守工地。他就是開州水電局水利科項目負責人彭云勝,為基層水利事業奉獻一生。
忍病痛 每天堅守工地10小時
1962年出生于開州鐵橋鎮靈通村的彭云勝,從小就養成了勵志刻苦,勤奮好學,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品性。1980年高中畢業后,他投身到建設開州三匯中型水庫的洪流中,先后干過鉆工、電工。1988年被聘為山關廟電站負責人,四年后,調任鐵橋流域站站長。2007年,調到縣水電局水利科,專門負責開縣興隆水庫中型灌區干支渠配套整治工程建設工作。大中型灌區建設,其實就是整治農田灌溉渠堰,需要天天爬大山,日日守工地。一年后,他便圓滿完成了建設任務。緊接著,又被安排到小江大灌區龍安灌片工程建設項目。他深知小江大灌區項目來之不易,現場施工事關整個項目成敗。2008年底,他心懷組織的信任與囑托,踏上了去小江大灌區龍安灌片建設的行程。
為了方便工程監管,他堅持吃住在開州大灌區工程項目部。每天早上7點鐘出門,直到施工企業收工,晚飯后,還要整理當天的工作日志和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他常想,甲方項目負責人就是要對項目負責,必須做到微觀管理、宏觀控制。微觀管理就是施工方案的優化及工程質量的各個細節都要監管到位、宏觀控制就是對整個項目統籌指揮,包括施工、監理人員和施工企業的管理。
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加之生活不規律,思想、工作、家庭、背負沉重的壓力,身體嚴重透支。局領導擔心他的身體,2010年正月,安排他到西南醫院檢查。到西南醫院檢查為慢性胃炎伴糜爛。看似不太嚴重的病,卻常常痛得他大汗淋漓。老中醫告訴他,這個病就是工作勞累過度、壓力太大引起五臟六腑代謝紊亂造成的,要想病情好轉,得要好好休息才行。但是工地上的事情多而雜,一天得輾轉六、七個工地,協調處理當地老百姓用地補償矛盾和工程施工技術方面的問題一茬接一茬,應接不暇,只要工程未結束,他就沒有自己的時間。就這樣,一干就是十年。
磨破嘴 灌區群眾工作做到家
彭云勝與施工方 受訪者供圖
大中型灌區工程項目任務重,每年要新建和整治灌溉渠道30公里左右,涉及老百姓是千家萬戶,作為現場負責人,彭云勝深知要按時啟動建設,不延誤工期,必須主動介入,除了入戶宣講政策,找準群眾工作的切入點外,還要嚴格標準、把握政策底線,贏得了群眾的理解與支持。
南門鎮原元通、元星和光明三村屬斷頭山,涉及光明村400多戶的占地、青苗問題,他就挨家挨戶宣傳政策,先后協調各類矛盾20多起,8.7公里明渠開挖襯砌比預定工期提前了整整一個月。渠系修好后,解決了全村3000多畝農田適時灌溉問題。
2013年,小江大灌區溫泉鎮清坪大堰原定施工日期已經迫近,然而當地群眾始終對工程持懷疑態度,抱有抵觸情緒,彭云勝先后多次組織召開院壩會,促膝談心,講政策、擺道理,以心換心,換位思考。先易后難,打開局面。開工時,不少老年人天天到現場,當看到工程實實在在地推進、且質量有保證時,感到非常滿意。后來當地群眾自發地為項目部背來30多斤臘肉、60多斤大米,還相互勸告:“大家要支持灌區工程,若再不支持他們,良心上就說不過去了。”
捫心自問 無愧于水利事業
彭云勝自從到了灌區后,一家四口天各一方,無暇顧及。八旬且多病的老母親無法照料,只能托付給妹妹。14年父親病故,在他走后才醒悟到這些年陪伴他的時間太少了,每當想起這些,他都感到十分愧疚和不安。
大中型灌區工作需要人干,再多再大的水利工程最終要通過渠系流通才能讓老百姓受益,他說:“從農村一路走來,到今天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水利工作者,我知足。”每當堰渠修好通水時,看到當地老百姓那燦爛的笑容,他就覺得付出值得。更不會因為家庭得失而存有太多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