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9)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該院眼科楊培增教授主持的《免疫性高致盲眼病發生的創新理論、防治及應用》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是楊培增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第三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據悉,免疫性高致盲眼病是一類常見而又重要的致盲性眼病,其中葡萄膜炎是最為重要的類型,其所致盲目占盲人總數的10%-15%,Behcet病和Vogt-小柳原田(VKH)綜合征所致盲目占葡萄膜炎所致盲目的50%以上,并且多發生于青壯年,反復發作,治療非常棘手。
從2006年開始,楊培增教授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對這兩種常見致盲疾病類型進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其團隊創建了國際上最大的葡萄膜炎數據庫(18000余例)和最大樣本庫(16000余份),解決了葡萄膜炎精準診療研究中大數據庫和生物樣本缺乏這一關鍵問題,對葡萄膜炎臨床診治和免疫、遺傳機制的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兩種重要致盲眼病發生中一條重要新通路——IL-23/IL-17及其靶細胞,揭示出該通路調節網絡功能紊亂是其發生的重要機制,發現與Behcet病相關基因變異42個(占全世界報道38.5%),與VKH綜合征相關基因變異29個(占全世界報道80.5%),創立了兩種疾病發生的Th17細胞及其調節網絡紊亂的理論框架。
在大數據和實驗研究基礎上,創立了系列科學治療方案,解決了兩種疾病缺乏科學化、規范化治療方案的關鍵難題,使兩種疾病治愈率達86%和90%,改變了以往兩種疾病不可治愈的觀點。為來自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及部分來自海外的頑固性葡萄膜炎患者挽救了視力。
楊培增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在Nat Genet等雜志發表SCI論文186篇,其中在國際眼科實驗雜志排名第一的IOVS雜志上發表論文31篇,2017年接受ARVO Insight專訪,成為國際上作者專訪欄目的第一位受訪的眼科研究者。與其他教授一起主編五年制規劃教材及其他專著4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4項。以大會主席組織了第一至六屆國際葡萄膜炎研討會。據ISI web of science數據庫近10年統計,楊培增教授作為第一和/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總數、總IF值及平均IF值在國際葡萄膜炎領域均列第一位,在愛思唯爾2015年高被引學者榜(中國區)醫學類排名第1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