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及市委、市政府部署實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以來,重慶市各級各部門深入貫徹學習十九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薄弱環節,集中優勢兵力,扎實有效推進深度貧困鄉鎮脫貧攻堅,實現組織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形成只爭朝夕、比學趕超、合力攻堅的濃厚氛圍。
一是全面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按照學懂、弄通、做實的要求和“六進”部署,迅速組織3個宣講團,深入深度貧困鄉鎮開展巡回宣講,全面掀起“大學習、大落實”熱潮,通過舉辦脫貧攻堅“農民夜校”、院壩會等形式,與群眾面對面暢談脫貧攻堅。累計開展巡回宣講18場次,鄉鎮組織專題學習100余場次、召開院壩會400余場次、進村入戶宣講1000余人次。
二是全面落實“指揮長制”“定點包干制”。由市委書記、市長帶頭,18位市領導“一對一”定點包干18個深度貧困鄉鎮,實地調研28人次,召開座談會議56場次。從市級部門新選派68名干部到深度貧困鄉鎮駐鄉扶貧,明確18名副廳級領導干部作為駐鄉工作隊長,新選派88名干部到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相關區縣黨委政府嚴格落實“一把手責任制”,調整鄉鎮“一把手”5名,從區縣各部門選派18名優秀年輕干部,掛任鄉鎮黨委委員專攻脫貧攻堅。調整村級黨組織書記36名,累計調整充實駐鄉、駐村工作隊員500余人。組織開展村“兩委”干部專題培訓8期。
三是全面完成深度貧困鄉鎮脫貧攻堅規劃編制。各鄉鎮指揮部因地制宜,精心編制完成18個深度貧困鄉鎮脫貧攻堅規劃,共涉及項目2372個。市發改委、市規劃局、市交委、市農委、市旅游局等20多個市級部門發揮行業優勢,積極指導規劃編制工作。市扶貧辦牽頭從15個市級部門精選相關專家,組建脫貧攻堅項目專家庫,召開專家咨詢評估會,對深度貧困鄉鎮脫貧攻堅規劃逐一進行評審指導。
四是全面改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圍繞“路、水、電、訊、房”等基礎設施短板,扎實開展交通三年會戰、水利扶貧攻堅和人居環境整治,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272個。著力解決就醫、入學、文化、辦事“四難”突出問題,全面加強公共服務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規劃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項目251個。
五是全面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派出專家組對各鄉鎮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水土特點、基礎設施、新型經營主體數量等進行深入調研,指導鄉鎮規劃特色效益農業項目283個。扎實鞏固、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產業基地,打造“三品一標”等品牌農產品,建立農業特色產業專家大院。規劃生態特色產業和生態旅游業項目120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推出鄉村旅游線路產品和節會活動,覆蓋帶動貧困人口2萬余人。推進農旅、農商深度融合,大力引進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啟動電商物流項目建設。
六是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采取村民聯動、村社共建、股份合作等形式,扎實推動“三變”促“三增”。清理核查集體資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8.2萬戶,大力組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種養殖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5000余戶。加快土地流轉,土地規模經營度達到50%。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實施財政資金“以獎代補”“轉補改投”,推動落實財政資金股權化改革,受益貧困戶達3000余戶。開展貧困人口創新創業培訓1.1萬人次,新增科技特派員200余名。設立鄉賢講理堂、成立道德評議會、組建村民議事會,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七是全面落實各項扶貧惠民政策。按照“戶戶見面、人人參與”的原則,自下而上開展3輪次拉網式核查和動態調整,進一步確保扶貧對象精準,并逐一分析致貧原因、完善脫貧規劃、落實幫扶措施。堅持“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實施清單管理、每月通報。建立市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常態化督查巡查制度,集中開展明查暗訪3次,督促整改各類問題近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