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素心村村民鄧遠富正在剪臘梅鮮花。
1月5日,小寒,北碚區靜觀鎮素心村梅花的幽香更濃了。清晨,素心村四社臘梅種植戶63歲的鄧遠富剪下一枝枝臘梅,運到花市交易。20年多來,他每年都要經歷這樣的“農忙季”。
當地臘梅產業也在像鄧遠富這樣的農戶帶動下,經歷了從零散種植到規模生產,再到多元化經營的“三部曲”。
房前屋后零星種植 逐步規模發展臘梅
從主城出發走繞城高速,再上云漢大道,就到了北碚靜觀鎮。在近萬畝的臘梅種植區,素心村是唯一以臘梅品種而得名的村莊,這里有著500多年的臘梅種植歷史。
在屋后的小山坡上,鄧遠富攀著高過頭頂的臘梅樹,剪了幾枝茂盛的花枝,“這樣一小把今年能賣15元,到城區最低賣20多元。”老鄧是村里最早投身臘梅行業的人之一。
“我母親今年87歲,她說村里的臘梅最初是種在一個大戶人家里。我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才從別人那里引種過來,在房前屋后零星種點美化庭院。”鄧遠富介紹,臘梅逐漸在當地農戶中傳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曾將臘梅干花出口創匯。
上世紀九十年代,鄧遠富等一批村民逐漸發現臘梅是“稀罕貨”,重慶乃至國內其他地方很少有把臘梅種植當成產業來做的。于是,鄧遠富開始嘗試壓條繁殖臘梅,并在寒冬時節砍下臘梅花枝,拉到北碚街頭和主城去賣。
老鄧家的收入從最初的一年幾百元逐漸增加到2000年的近萬元,家里蓋起了新房子,房后7畝多山坡地也全種上了臘梅。漸漸地,村里砍枝條賣鮮花、做干花的農戶也多起來,到2000年前后,靜觀臘梅花打出了名氣,種植規模發展到2000多畝。
加入合作社 抱團發展臘梅產業
隨著種植的農戶越來越多,村里臘梅產業的問題也暴露出來。
“種植到了一定規模后,競相壓價越來越嚴重。”鄧遠富說,“你賣5元,我就賣4元,他家不管不顧賣3元”,結果大家賣鮮花都沒了利潤,干花銷售也不斷壓縮烘干時間,以致干花品質下降。到2002年花季,年前來收購的一家企業因質量問題另尋他處,給當地臘梅產業一記重擊。
那年,鄧遠富不僅沒賺還倒虧了不少錢,準備過完年就砍掉臘梅樹。
為讓損失慘重的村民恢復信心,區里從北京請來了專家為當地臘梅產業把脈。園藝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俊榆教授對靜觀臘梅進行鑒定:當地這種花瓣厚、香味濃、色澤鮮艷的品種正是臘梅中的極品——“素心臘梅”。這樣的結果讓大家很振奮,“專家都夸素心臘梅好,我們為啥不堅持做下去呢?”鄧遠富說。
2003年,靜觀鎮將臘梅確定為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之一。為解決相互壓價問題,北碚區還將臘梅種植核心區的斜石村、川心村、龍洞村三個村合并為素心村,2008年11月,村里又組建了重慶素心臘梅種植專業合作社,鄧遠富和其他400余戶村民第一批加入。
不久后,合作社打出“素心臘梅”的品牌,統一種植、管護及制作工藝,并開通了網絡銷售渠道,還依托臘梅發展盆景和花卉。有了協調統一的組織,鄧遠富開始了“二次創業”,逐漸從鮮切花銷售轉戰盆景制作、臘梅綠化苗產銷,現在他家每年外銷苗木達到2000多株。目前,靜觀臘梅種植規模發展到近萬畝,成為我市最大的連片臘梅種植基地,占據重慶臘梅綠化苗木市場九成左右的份額。
農旅融合 做強臘梅產業鏈
時下,正是臘梅飄香時節,當地正在舉辦臘梅文化旅游節,游客絡繹不絕,村口不時有人抱著一束臘梅離開,附近的農家樂幾乎滿座。素心村黨總支書記李偉介紹,近年來,當地打通了臘梅鮮切花、干花的線上和線下銷售渠道,還圍繞臘梅發展起盆景、綠化苗木產業,并研發出臘梅香水、手工皂等產品,臘梅產業鏈不斷發展延伸。
從2003年至今,當地已連續舉辦十五屆臘梅文化旅游節。圍繞臘梅產業,素心村建起了臘梅文化博物館、酒店和停車場,不少村民還自辦旅行社和農家樂。去年12月,素心村因此獲評“全國生態文化村”。
看著鄰居經營紅火的農家樂,鄧遠富動了心思,準備明年也辦一家。鄧遠富說,每年臘梅花開就是旅游旺季,村里每天都要接待300多人,甚至還有北京、深圳的游客過來,大家在家門口賣花都能賣到15元一把,比過去翻了一番,而發展農家樂搭配銷售“土貨”的路子前景更廣闊。
“臘梅已成為我鎮農業產業化的亮點和支柱之一,圍繞臘梅推進農旅融合發展,我們對未來很有信心。”靜觀鎮黨委書記吳鏡熙介紹,目前,當地圍繞臘梅種植,已形成了包括種植、銷售、苗木、化妝品和旅游等多個上下游產業,年接待游客達80萬人次,整個產業鏈年產值3200多萬元。下一步,他們將把農旅融合作為臘梅產業發展的重點和主攻方向,以產業增效帶動更多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