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重慶市生產力發展中心聯合課題組開展的課題“新時期重慶經濟中心城市建設目標路徑研究”,正式通過專家組評審。該課題對重慶未來建設高水平經濟中心城市的目標和路徑有著怎樣的思考、研究、建議,重慶商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市生產力發展中心課題組負責人。
重慶商報:能為我們描述一下重慶建設國際性經濟中心城市應具備哪些要素嗎?
課題組負責人:重慶建設經濟中心的戰略支撐應當是雄厚的產業經濟實力,為此重慶將立足長江上游和大西南區域,面向全國,瞄準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向,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加快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建設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和產業經濟高地。
到2035年,重慶創新驅動能力將達到國際水平,研發支出占全市GDP比重達到5%,區域創新水平居于國際化城市前列,成為國際性經濟中心城市。
重慶商報:您認為將重慶建設成為更高水平的經濟中心城市,即國際性經濟中心城市,與周邊省市相比,重慶有哪些比較優勢?
課題組負責人:我們認為,與周邊省市相比,重慶至少有五個方面的比較優勢。
第一是直轄的體制優勢。重慶作為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在扁平化行政管理架構下,運行成本較低、管理效率提高、機遇政策全域共享、資源集聚能力增強。
第二是交通區位優勢。重慶地處中、東部經濟發達區和西部資源富集區的結合部,既具有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學習借鑒經驗的后發優勢,又有引領整個中國西部甚至輻射向西走廊沿線國家的先發優勢,其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橋頭堡和支撐點,在對外開放格局和國家區域發展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三是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近年來,重慶加快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本土互聯網企業釋放了巨大的生產力,現代服務業異軍突起,新金融發展勢頭強勁。
第四是內陸開放條件優越。重慶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開放大平臺進一步完善,大通關建設進一步深入,開放型產業進一步豐富。
第五是產業基礎條件好。工業體系完備,形成了汽車、電子“雙輪驅動”,裝備制造、化醫、材料、消費品、能源“多點支撐”的“6+1”產業體系。同時,制造業基礎雄厚,為建設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重慶商報:與此同時,重慶建設更高水平經濟中心城市還存在哪些突出短板?
課題組負責人:近年來,重慶經濟快速發展,增速喜人,但因為底子薄、人口多,不論是在經濟總量還是人均GDP等指標上都仍與國內先進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建設更高水平經濟中心城市的突出短板主要表現為:經濟結構不優,傳統產業比重大、支柱產業單一,創新要素聚集不足、創新能力弱;人口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轉型壓力大;基礎設施短板制約,區域、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城市化水平低、城市體系結構不完善,城市化進程仍需加速;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有待加強,低成本、高效率、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亟待改善;區域競爭力和影響力不夠強大,國家中心城市的聚集輻射能力不夠強。與此同時,近年來,重慶雖在“放管服”改革等方面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但在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等制度環境建設上仍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