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認為背就是增加負擔。”1月17日,我市部分教育專家就教育部公布高中語文新課標一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一致認為,這種改變意在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上,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
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
擴增至72篇(首)
據了解,日前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這次課標修訂的重點之一便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各學科結合自身特點,豐富充實相關內容。
其中,語文課標最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一是內容更全。在“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論語》《孟子》《莊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記》等文化經典著作,還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古詩文,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確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1/2”。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強的同時,還設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深入學習研討;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學習要求。
此外,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標都增加了有關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如美術課標增設“中國書畫”等內容,促進學生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信。
古詩詞學習重在積累
“古詩文是每個孩子必須練就的 ‘童子功’。”重慶一中語文教師周鵲虹認為,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幾大核心能力,其中,讀和寫是基礎,“讀”就是要多讀多背經典古詩文,這樣“寫”才言之有物。
周鵲虹稱,近年來高考語文全國卷古詩文的占比也越來越高,一般包括有9分的文言文選擇題,10分古文翻譯,還有11分的古詩鑒賞,再加上5分的名篇名句默寫,一共是35分直接考古詩文。“就是試圖通過考試,引導廣大學生多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應該從小就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特別是大量閱讀和背誦古詩文的習慣。”周鵲虹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以青少年要從深度和廣度上對古詩詞有所積累,博眾家之長。古詩詞的浸潤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會在晨間或午間讓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可采取班級誦讀、古詩詞接龍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重慶外國語學校教務處主任、語文高級教師童朝陽認為,在新課標出爐后,學生們的學習方式要有所調整。“由于教材容量和任務加大,中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要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線下延伸到線上,學會借助網絡學習。老師也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可以嘗試組織學生討論,辯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