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波大農業創新發展的熱潮正在高漲,市場的嚴冬儼然已經過去。許多企業對大農業發展的視野愈加開闊,爭相布局農業全產業鏈,搭建現代農業產業綜合服務平臺,加快推進公司向三產融合的戰略轉型,追逐新的利潤增長點。
“我們布局大農業,致力推動大農業領域的三產融合,初衷是希望通過金融手段,提升大農業的產業升級,服務‘三農’,為中國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也為社會帶來更多效益。”中城銀信的董事長張佩宏這樣講到。這是中城銀信的企業戰略規劃,也是中城銀信的綠色農業夢。
大農業發展離不開金融與科技的支持。產融結合能實現資源最大化配置,將金融嵌入產業生態,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科技創新等手段助推實體經濟。在吉林省,中城銀信與地方合作,充分利用廣大農村農戶的屋頂共同布局分布式光伏發電。此模式下的每戶每年的光伏發電電力收入平均可達4000-5000元,僅光伏發電一項收入就超國家相關標準劃定的3200元貧困線,為農民創收帶來巨大福利。
而在未來,中城銀信未來或將與部分大型聯合社合作集約化使用土地,讓當地農民在獲得土地流轉收入的同時,也獲得工作收入。此舉將對當地農民的增收帶來幫助,更將有利于傳播先進技術與理念,培育新時代下的新農民。按照計劃,在集中式光伏發電領域,到2019年12月中城銀信將會在全國實現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200萬戶,光伏帶來的效益將惠及近千萬農民。
“大農業從目前看是一片廣闊藍海!”張佩宏認為。從社會分工和行業分布來看,大農業是今后農業發展的重點方向。農村與農業蘊藏著無窮潛力。大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規模效應,只有規模化、集中化,深耕大農業,采用新技術把農民從土地“解放”出來,創新產業模式,整合農村資源助力農民創收致富,將光伏帶來效益輻射到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