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人變得虛榮。誠然,攀比與虛榮一直伴隨著我們,但作為成年人的我們知道攀比和虛榮是什么,可孩子不懂。
相信很多父母也都對孩子說過,做人切忌虛榮,可是你的教育如果只停留在言語的層面,那么便沒有意義。
尤其是有些家長說著不要讓孩子虛榮,自己卻跟其他的父母比較著分數,比較著才藝,比較著可以比較的所有東西,甚至是“我家孩子回家就做作業”這種事都要炫耀一番。
言傳身教,這四個字就這么難懂么,那些父母又把孩子當成什么呢?
我不否認絕大部分家長的確是發自內心的為孩子好,但是你的好,真的有站在客觀的層面,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么?
在網上一直都有這么一個段子“世界上最萬能的一句話就是這么做都是為你好”,很多80.90后經常拿這句話開玩笑,其中有感激,但也有無奈甚至是氣憤。
為什么呢?當孩子長大了其實是知道你是對他好,可是這份好如果變成了強加,變成了強權,變成了忽略他的感受,那么這份關切就只是你的一廂情愿,甚至會讓這份愛變質。
親情與愛情有很多共同點,比如都是互相的給予,絕非單方面訴諸情緒,因為對方不是垃圾桶,也不是機器人,全面接受你的一切,隨你擺布他的一生。
在你攀比的時候,在你的虛榮心得到滿足的時候,犧牲的一個孩子的自由,以及未來,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當他們的榜樣沉醉在攀比與虛榮之中的時候,孩子會怎么想呢?
而當孩子沒有做出你認為足夠優秀的表現時,又是怎樣一番景象,是斥責還是假裝無所謂?
父母需要正確的認知怎樣才是教育的目的,至少分數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也不要拿來作為炫耀的資本,適當的夸獎是可以的,適當的攀比也可以激勵,可是如果您每一次都要用這種方法并且不掌握尺度的話,最后的結果往往是你不想看到的。
一次的失敗不代表什么,而高分也不是萬能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與多樣化,我們要看的更遠看的更多,一次考不好就下次在努力,今天得了高分也不要沾沾自喜,家長正確的三觀才是教育孩子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