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年25日,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到訪深圳國家基因庫,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院士、華大基因聯合創始人劉斯奇教授、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朱師達等予以熱情接待。馬歇爾教授參觀了深圳國家基因庫,并在國庫大講堂作了《幽門螺桿菌:理論與實踐》的主題講座。
講座上,馬歇爾教授介紹了發現幽門螺桿菌的研究過程,并提出胃潰瘍和胃癌是由這種細菌引起的假說。他當時這一結論未能被當時的醫學界接受,在發表相關文章時頻頻被拒。根據科赫法則,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馬歇爾教授以身試菌。最終,于2005年,馬歇爾教授與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因發現了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并被授予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馬歇爾教授的科學精神引起了現場聽眾的強烈反響,大家就細菌的致癌機制、疫苗的研制等問題與馬歇爾教授開展了熱烈的討論。
講座后,朱師達副院長為馬歇爾教授頒發聘書,聘請馬歇爾教授為深圳國家基因庫顧問。
巴里•馬歇爾簡介
巴里•馬歇爾1951年9月30日,出生于西澳大利亞州卡爾古利。1968-1974年,獲西澳大利亞大學碩士學位。1977-1984年,成為珀斯皇家醫院注冊醫師。1985-1986年,成為珀斯皇家醫院腸胃病學研究人員。1986-1994年,成為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和醫學教授。1996年,成為弗吉尼亞大學內科醫學研究教授。1997年,回到澳大利亞,成為西澳大利亞大學臨床醫學教授。1999年,擔任西澳大利亞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2003年,出任西澳大利亞大學NHMRC幽門螺桿菌實驗室首席研究員。與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發現了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予200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