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人無信不立,商無信不興。征信在中國是個古老的詞匯,《左傳》中早就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的說法,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是否算數,是可以得到驗證的。隨著我國大數據征信事業的不斷發展,從事經濟活動的個人在除居民身份證外又多了一個“經濟身份證”,也就是國內個人信用記錄及評分。
信用記錄在當今的社會越來越重要。大洋彼岸的美國,信用記錄不僅僅關乎能否獲得金融服務,甚至關系到租房等生活內容。完善的信用記錄對于個人和社會而言均意義重大。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的信用覆蓋并不完善。央行征信體系尚未記錄的人群達到5億左右,沒有信貸記錄的人群則更多。
在最近幾年興起的互聯網金融這一行業中,經常提及包括風控、大數據征信等字眼。互金行業一直在用大數據等手段服務傳統金融機構尚未覆蓋、或服務不足的用戶群體。而實際上,這對于信用社會的建立和完善至關重要。
以玖富為例,其自主研發的大數據征信系統火眼分,以此來對用戶進行信用評估。火眼分參考了其他信用評價體系的數據維度,在現有的內外部數據來源中選取具體的數據字段火眼分從四大模塊、六大維度對用戶進行評估分析。可以依據用戶的使用行為,如逾期、大額消費等,通過數據模型計算,實時更新火眼分。
目前的情況下,彼此平臺之間數據還處于相對分離的狀態,彼此之間的共享還需進一步加強。不過,一系列的信息共享平臺已經在建立,其中包括支付清算協會旗下互聯網金融風險信息共享系統等,玖富集團旗下玖富普惠也接入其中。
就在前不久,央行完成了百行征信備案信息公示,“信聯”呼之欲出。據悉,百行征信有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前海征信等8家第三方個人征信機構各持股8%。業內普遍認為,這將有利于加大信息數據共享力度,完善個人信用信息,有效遏制多頭借貸、詐騙借貸等亂象。
當這一共享成為常態并且規模化后 ,對于社會信用的覆蓋以及完善,將會有這重要的推動意義。屆時,不僅互金平臺的風控壓力會減小,用戶獲取服務的成本也將會隨之下降。
未來,隨著具有廣泛性的征信云數據庫的建立,失信者將會寸步難行。同時,有信用的用戶將會得到更多更便利的服務,讓信用等于財富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