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保監會、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召開會議專題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之時,保險業監管部門和保險業龍頭企業不約而同地提到,要持續加強保險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和保障,回歸“保險姓保”的本源。
金融業要“回歸本源”和“服務實體經濟”,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的要求。“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指明了包括保險業在內的我國金融業今后發展方向。
筆者認為,保險資金與實體經濟具有“天然的匹配性”。保險業“回歸本源”主要是指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源頭,關鍵點在于發揮經濟補償、風險管理與資金融通的核心功能,一方面為實體經濟分散和轉移運行中的風險,利用專業的風險管理減少實體經濟及社會財富的損失;另一方面,發揮保險資金的長期性優勢,促進實體經濟的資金融通,矯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失衡。
當前,金融和實體經濟出現失衡已是不爭的事實。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與此同時,非金融機構的資金也在不斷涌入金融和房地產領域。與之相對的是,實體經濟資金偏緊、融資難融資貴的情況日益嚴重。
在這種背景下,找到適合的金融資金并引導其進入實體經濟,成為中央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保險可以說,其三大核心功能都與實體經濟具有“天然的匹配性”。
“保險姓保”說的就是保險首要功能—經濟補償功能,即集合和分散自然災害或意外的風險,為實體經濟轉移運行中所面臨的風險,尤其是在風險發生時得到及時充分的補償,從而能快速恢復生產經營。
截至2017年6月底,中國人民保險集團的科技保險為6083家科技企業提供風險保障逾1萬億元,知識產權保險累計為5233家科技企業的11330件專利提供風險保障逾128億元,有效支持了科技企業的正常運轉。
保險業可以說是專業處理“風險”的商業機構,例如掌握眾多自然災害等風險的第一手資料,有著豐富的防災減損經驗。在保監會發布的《關于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構筑實體經濟的風險管理保障體系”,包括完善社會風險保障功能,完善農業風險管理機制,增強保險增信作用等。
保險資金融通功能(資金供求雙方運用各種金融工具調節資金盈余的活動)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融資需求來看,實體經濟所需的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但回報穩定、抗周期性良好。而從投資需求看,保險資金數量大,對投資收益安全性要求高。由此可見,長期來看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離不開與實體經濟的匹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本源也是保險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反過來說,保險業只有與實體經濟的穩定性和長期性進行很好的匹配,才能發揮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減震器”功能。
服務實體經濟乃金融之本,而保險是現代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核心功能來看,服務實體經濟更是保險之基,只有這樣保險等金融業才能行穩致遠,我國經濟才能向現代經濟體系、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作者系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