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最大的海洋牧場企業獐子島集團出現扇貝死亡,并迅速通過各種渠道發展成為一次事件,甚至災難。從資本市場到海洋牧場行業,引發了一系列話題,咒罵者、譏諷者、猜測者、嘲笑者不一而足,段子手此起彼伏,卻很少有水產行業尤其是海洋牧場專家發聲。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海洋漁業工作的管理者,以20多年海洋牧場行業的從業經驗,本著對行業負責的擔當,發表一家之言。
獐子島是海洋牧場的先行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國海洋牧場的代表,獐子島這次事件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是獐子島的災難,也將是海洋牧場的災難。本人從相對專業的角度認為,應該從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訓,提示風險,思考未來。我只是拋轉,希望能有更多的專家、管理者、企業能夠平心靜氣地關注此次事件,實事求是地提出措施,腳踏實地地解決海洋牧場未來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最大限度避免類似事件在更多海洋牧場建設和發展中出現,讓國家的海洋牧場發展戰略持續、健康、有效地貫徹實施,讓漁民過好,讓消費者吃好,讓投資者得到應有的回報。
2月4日印發的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到海洋牧場:“統籌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科學布局近遠海養殖和遠洋漁業,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我相信,有國家支持,有行業努力,有科技支撐,海洋牧場明天會更好!
2月4日,立春,是萬物復蘇的開始,聚焦三農工作的第15個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文件指出,“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點、鄉村富裕是根本”。這本是農業上市公司的重大利好,但對處于風口浪尖的獐子島(002069)及其股東、管理層、員工來說,未來卻是忐忑不安的。獐子島作為集體所有制為主體的上市公司,其未來前途和命運不僅關系到4萬股民的真金白銀,更關系到獐子島鎮1.5萬名居民的生活富裕。
今年是獐子島集團成立60周年,六十年一個甲子,是一個循環。六十年前的1958年,獐子島人民公社成立之時就成立了農工貿總公司,這是獐子島集團的前身,從那時開始獐子島一直是集體企業,也是長海縣目前唯一的集體企業,至今獐子島鎮和兩個村投資發展中心仍合計持有獐子島上市公司46.429%的股份,其中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代表全鎮居民持有獐子島31.865%股權,為第一大股東。這種集體為主的股東結構是獐子島在拓展海洋牧場海域資源時的優勢,但十二年前,當公司走出海島,走向資本市場、走向市場經濟甚至走向世界的時候,不能量化的股權使獐子島的大股東只能由鎮政府官員兼任,不能全面行使大股東權利,成為獐子島規范發展的一種阻礙。也許這次獐子島股票多個跌停之后,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投資者作為大股東進入獐子島,將會徹底解決獐子島大股東實質性缺位問題,對獐子島未來是一大利好。
網上有專家認為,獐子島多個跌停板之后,市值將達到歷史最低點。俗話說不破不立,屆時獐子島融資能力將大幅度下降,現金流緊張,倒逼獐子島做減法,將大多數沒有盈利,與主業無關的分子公司和資產進行處置,換來現金。倒逼獐子島管理層,暫且放棄遠大戰略,降低身價,回歸海島,回歸海水養殖,扎扎實實、專注地把自己的以及長海縣的扇貝、海參養好、賣好,果能如此,必然會走出低谷,再創輝煌。
筆者以為,獐子島只要能度過這次災難,未來仍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是溫氏股份模式,利用自己多年形成的科技力量和成果,以海珍品種業為主要產業,輔以扇貝、海參、鮑魚養殖規模。二是大北農模式,搭建海珍品養殖、銷售產業鏈平臺,成為一家平臺公司。
其實,從長遠看,從行業看,獐子島幾個跌停,甚至能否退市,都不是關鍵問題,關鍵是獐子島的未來之路怎么走,畢竟它現在還代表著海洋牧場未來,如果獐子島這樣一家敢為人先,率先垂范的上市公司都不能在海洋牧場的道路上走好,那么那些剛剛介入、資金、人才、管理、科研都不如獐子島的海洋牧場還有未來嗎?至少,我們應該知道獐子島這條路錯在哪,該怎么修正。
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可以理解,那些咒罵、調侃的是不負責任,那些盼望獐子島垮掉的是落井下石。農業面臨災難是難免的,尤其是海洋漁業,即使最發達的國家也難以躲避。獐子島能經歷60年不倒,自有它的道理,畢竟那片得天獨厚的、稀缺的海域還在,優質鮮美的鮑魚、海參、海膽、海螺、扇貝等海珍品還在,多項科技領先的種業、育苗、養殖等研發優勢還在,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多家全球合作伙伴和優質大洋資源還在,與阿里巴巴、京東、順豐、永輝、良品鋪子等行業頂尖的優秀企業的經營合作以及遍及全國的營銷網絡還在,品質為先的品牌還在……(遲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