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全世界的語言,當你踏上一塊陌生的國土的時候,也許首先和你對話的,是這塊土地上的建筑。它會以一個民族所特有的風格,向你講述這個民族的歷史,講述這個國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寫在史書上的形象更真實,更具有文化內涵,帶著愛的情感,走進你的心靈。
——林徽因
最樸素的向往,最驕傲的夢想,在浮華喧囂的都市生活中,你是否也曾渴望回歸本心,以夢為馬,無懼風沙?
設計大師安藤忠雄曾說,“建筑必須創造這樣一種場所,其精神的活力可以將人們從日常生活中解放出來。”通過素淡而又樸實的材質,直截了當體現建筑最本質的美感,從而賦予人們回歸自然、回歸原始、回歸內心的一種安然自得。也許,這才是建筑的設計哲學!
是的,建筑是沉淀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載體。
我們時常對城市里的建筑過目即忘,正是因為這些水泥森林里的建筑空間內,并沒有與我們內心相呼應的東西,正如那些中華民族幾千年里凝練下來的審美,那些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的幾縷遐思,在世界建筑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已經面目全非。矗立在我們面前的是無處不在的哥特式西洋風,似乎已忘卻了中國本來的模樣。所以,作為泱泱大國的中國,不僅要有包容世界的態度,更要有保留中國幾千年文化精髓的鐵骨錚錚。今天,我們回歸初心,回歸傳統文化。回歸,是為中國向明天更好的出發。
“中國建筑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梁思成
區別于西方建筑的永恒不朽,我國的傳統建筑便是主張順應自然,注重虛實結合,以內收的凹曲線依附大地;沒有古羅馬斗獸場的狂野,也沒有古希臘神廟那種令人崇拜,令人畏懼的宏偉。中式建筑在形制與工藝上更顯人文情懷:講究的基址選擇、對自然環境的講究和愛護,五千年文化積淀下來的獨特審美形成了建筑、自然、人組成的三者和諧統一。
中國建筑講究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視野開闊,直通自然,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飛檐翹楚遠挑,或撲朔欲飛,或聳立欲飄,凝固的建筑竟能如此生機靈動,實在令人驚艷!
今天著重講述中國傳統建筑的“入口”。
“如果說建筑是一本“書”。那么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閱讀建筑”,但人們對于建筑的閱讀,絕大多數是“無意識的閱讀”。而“無意識的閱讀”是從腳下起步,從走進建筑開始。正如一本書的“引言”,人們體會建筑,“閱讀”建筑需要從建筑的入口開始。“
——顧孟潮《入口的故事》
入口是我國傳統建筑中最基本的部分,自從建筑產生伊始就出現了,“氣口如人之口,氣口足,便于順堂納氣,利人物出入”,“宅之受氣于門”,古人對入口的描述,顯示了入口的重要性。建筑入口外部空間作為建筑的基本組成部分,必須符合建筑自身的性質和風格形式,體現建筑的整體感和諧美,滿足建筑自身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需求。
從古至今,設計師一直在探索門檻、大門和入門在寓意和美學上的價值,入口是建筑物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它有著驚人的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入口常常是整個建筑的焦點。
以紫禁城為例。紫禁城,現稱故宮。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筑。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后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大門,皇帝發布詔令、戰爭后接受戰俘都在這里舉行儀式。午門以門廡圍成廣場,下面是一座高10多米的城臺,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臺上中央是九間面闊的大殿,左右兩邊有兩座方形的闕樓,連著廊屋向前伸出,在南端又各有一方形闕樓。這種形式在古代稱為闕門,是大門的最高等級,具有一種雄偉的氣勢。
神武門
后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西華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大門前左右各有一只銅獅子蹲在石座上。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子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
同時,內城也有九門:正南為正陽門(即前門),左崇文門,右宣武門;東之南為朝陽門,北為東直門;西之南為阜成門,北為西直門;北之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
其中,位于安定門處,紫闕天祿作為中國人文大宅,與紫禁城相隔4公里,緊鄰地壇、國子監、孔廟、雍和宮等歷史文化遺址,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保護區。它以故宮旁獨有的建筑形態,以“放空全裸,欲遮還露”的大膽設計理念,充分利用建筑、水與光、林與石等自然要素,以藝術的氣息延伸設計。自然元素暈染散發出間接美感,刺激著人的五感,并同時提升居住者美學意識。它以建筑藝術的態度,守護著中國歷史文化,傳承著中國的故事。目前,266—447平米人文涵養大宅,期待你回歸初心。另外,1.6萬平米底商全球招商中。
純境是美學,也是人生。不只是入口,更是氣場流動的生活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