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近日發布《2018年漁業漁政工作要點》,提出將在海洋牧場建設方面實施七項重大舉措。此前,為貫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強國戰略的有關要求,農業部組織編制了《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然而,由于近期獐子島蝦夷扇貝養殖受災導致大面積死亡現象的出現,有觀點認為,海洋牧場建設存在系統性風險。
1月31日召開的2018年度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工作會議提出,各級政府要針對局部海域貝類養殖產業減產等海洋牧場建設中存在的各種現實問題,進一步重視加強科技興海和政策引導作用、進一步重視服務企業增強抵御自然風險和經受市場考驗能力。
不久前,在南寧召開的2017年度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年終總結和考評會議指出,2017年我國黃海與渤海貝類養殖產業發生了局部規模死亡、貝體消瘦和產量下降等產業災害。綜合相關綜合試驗站的環境監測數據和體系人員的現場調查資料,發現主要原因有四點:一是局部環境異常,高溫期提前且持續時間長、降水和徑流驟減導致海區營養鹽缺乏、餌料嚴重不足;二是養殖模式粗放單一,且長期處于超容量運行狀態;三是貝類養殖苗種高度依賴異地輸入,易形成環境應激;四是對開放海域養殖災害缺乏應對和預警預報機制。此次災害是多個不利因素疊加耦合的結果。
會議認為,為應對當前黃渤海貝類養殖產業的嚴峻形勢,急需重點開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實施貝類養殖環境和風險監控與產業預警;二是制定以養殖容量為基礎的貝類養殖規劃并實施嚴格監管,以確保規劃的有效落實;三是進一步明晰和規范并嚴格落實有關水產養殖的海域使用制度,引導業戶在“養海”的基礎上合理用海。貝類體系將在2018年繼續開展產業與養殖環境綜合調查,就典型養殖海區的養殖布局規劃提供咨詢報告。
作為中國海洋養殖產業的開拓者,獐子島集團長期致力于海洋的可持續發展。獐子島集團于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建設海洋牧場,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黃海北部國家一類清潔海域建成了1600平方公里的現代海洋牧場。
2015年4月22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牧場——獐子島海洋牧場獲得了世界最嚴謹的MSC(海洋管理委員會)可持續漁業標準認證,成為中國首家獲得MSC認證的漁場,標志著我國在探索海洋可持續發展方面實現了新突破。同年11月,來自全球15個國家的MSC成員單位、領事館官員等共聚獐子島海洋牧場,發表《獐子島可持續漁業宣言》,交流探討世界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實現合作共贏。
獐子島采取海洋牧場這一種接近于自然的、可循環、可持續的漁業生產模式,在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重點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獐子島每年向海洋牧場播撒蝦夷扇貝幼苗數十億枚,苗種來自野生自然采苗和人工育苗相結合;在海洋牧場實施輪播輪捕、休耕養護、控制播苗、限制捕撈等措施,扇貝苗種在海洋牧場經過2年以上的自然生長,才能進行捕撈,確保物種的可持續生長。捕撈采取潛水采捕和拖網采捕兩種模式,網具經過生態化改良,最大程度避免造成生態損壞。
中科院北黃海海上監測系統也設在獐子島,對海洋牧場進行監控,為保證海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獐子島投入上千萬元建設人工魚礁、人工藻礁,使得海域中的魚類、藻類及其他生物資源得以恢復和增加,一些魚類在海洋牧場繁衍后,又流向了大洋,既實現了公司利潤,又保護了生態環境,保護了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豐富了大洋里海洋生物,也為鯨魚、海豚等瀕危物種提供了優良的生存環境。
MSC全球總裁RupertHowes表示,獐子島做MSC可持續標準認證已經超越了一個公司的責任范疇,“就好像命中注定我們為可持續發展走到了一起,共同為可持續發展事業貢獻力量,這也是我們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
MSC亞太區總監黃偉榮對獐子島集團獲得MSC認證給予了積極評價,認為這是中國漁業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之旅邁出的第一步。“獐子島扇貝漁業獲得認證,這在中國乃至全球漁業都具有里程碑意義。我們熱切鼓勵中國其他漁業也能按照嚴謹的MSC標準,開展漁業評估工作。我們需要所有的漁場都能在可持續保護方面盡職盡責,以保障中國未來的世世代代都能有可持續的海產品供應。”黃偉榮總監說。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認為,獐子島集團是中國海洋牧場生態漁業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也率先認識到MSC的價值和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大勢。獐子島蝦夷扇貝漁場獲得沉甸甸的MSC漁業證書,既是獐子島集團多年努力踐行可持續漁業的成果,也是中國漁業邁向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歷史見證。
隨著中國漁業的快速發展、市場需求的增大和捕撈技術的提升,中國在漁業可持續方面,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迫切要求我們把中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上議事日程。
然而,農業生產具有靠天吃飯的屬性,海洋漁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長期積累的經驗和科技進步,對自然災害的預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對災難防控有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但“天有不測風云”,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不少突如其來的災害依然令人難以應對。
近日,獐子島扇貝死亡事件引起了諸多媒體的關注,對這起災難性事件的解讀,娛樂化跟風式的冷嘲熱諷,誤導性的標題黨,作者主觀臆斷的猜測,甚至審判式的蓋棺定論,成為輿論的主流。筆者認為,記者應該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多一些對事實真相的了解,向有關專家和科研部門了解相關的知識,注重對事件核心信息的分析,以事實為依據,做出深度調查和解讀,讓公司、島民和投資者早日回歸自身應有的權益。
海洋牧場具有農業屬性——生態靠天、牧業屬性——食物保證、漁業屬性——管控難度大。同時,天災具有突發性、不可防范性、重大性、區域性等特征。
蝦夷扇貝是一種高產高亡、有限存活長成生物。因此,扇貝養殖企業急需提高和完善生態監測與檢測水平。然而,對海洋生態變換規律的研究,對養殖產業風險防控和預警機制的建立,單靠企業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其實,獐子島之“痛”也是海洋企業的通病,海洋的自然災害與陸地相比,有時難以看清,更難預判。中國是海產養殖第一大國,也是受海洋災難嚴重的國家。由于風險高,操作難度大,保險部門不愿意踏進“雷池”。雖然,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積極探索,于2013年8月簽署了國內首單風力指數型水產養殖保險,最終也難以持續。有關專家認為,要想讓海水養殖保險真正實現常態化,必須依靠政策性保障。在這方面,許多農業發達國家有相對成熟的經驗可借鑒。首先政府相關部門要重視,要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