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證監會發布《關于修改<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的決定》征求意見稿,未來依靠財務手段保殼的難度將越來越大。業內人士預計,無營業收入、無經營人員、以及頻繁出現“虧兩年賺一年再虧兩年”的情形,或符合僵尸企業的標準,可能會面臨退市危機。
證監會加強對僵尸企業的處理力度引來一片叫好,然而對于一些業績不良的上市公司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消息。綠庭投資近年來的盈利情況并不樂觀,在今年,他們修改的經營范圍,或許希望通過新增經營范圍的方式來緩解壓力。
更改經營范圍 貿然跨界風險高
變賣資產確實能夠美化財務報表,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在曾經的主營業務收益不佳的情況下,綠庭投資不得不想辦法拯救自己。為此,修改《公司章程》,新增經營范圍成為他們的選擇。
在2月14日,綠庭投資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增加經營范圍暨修訂公司章程的議案》,新增物業管理、房地產經紀、住房租賃經營、自有房屋的出租、園區管理服務、商業綜合體管理服務等經營范圍。
可見,以上新增業務均屬于房地產行業范疇,對比綠庭投資以往的主營業務完全不同。對于綠庭來說,在自己的熟悉的業務領域尚不能得到良好的收益,貿然跨界真的合適嗎?通過哪些手段才能使得新增業務帶來高額回報率呢?
其實,投資者有以上擔心并不是多余的,綠庭投資此前也曾嘗試過轉型,效果卻差強人意。2017年中報顯示,當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7,341,137.90元,而上年同期數則為38,769,238.18元,變動比例高達-81.06%。針對這一事實,綠庭的解釋為:公司業務轉型,原食品加工相關的現金流入減少。業務轉型卻帶來如此大的業績下滑,讓投資者對于綠庭投資的管理能力產生懷疑。
除此之外,房地產行業也是一個受政策影響較大的行業,作為這個行業里的“新人”,綠庭投資又要如何應對接下來可能會出現的政策風險,僅憑 “公司在不動產投資管理領域具有一定的經驗積累”恐怕不足以判斷未來公司在房地產行業有大作為。
更加讓投資者后怕的是,綠庭投資剛剛經歷過一次失敗的重大資產重組,而董秘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能給出重組失敗的具體原因,只是簡單地用匯率市場變化、政策變化敷衍投資者。有這樣的先例,我們有理由懷疑綠庭投資對于政策風險的應對能力。
曾信披違規被立案 時間“精準”手段多
按照證監會的要求,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應做到及時、準確、完整,按照以上要求進行信息披露也是上市公司應盡的義務。然而,綠庭投資在信息披露這一方面暴露出的問題卻不少。
早在2016年,綠庭投資就因為信披問題遭到上海證監局責令整改。上海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顯示,綠庭投資未披露對Four Points, LLC(公司在美國的合作伙伴),累計借出金額為1798.81萬美元的借款,未披露關于投資成立W-G Capital Fund,LP事項的重大進展情況。此外,自2015年12月24日起,上海大江通泰食品有限公司為公司關聯方,但公司未在2015年年報中予以披露。這一行為也不符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
到了2017年,綠庭投資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問題似乎更加嚴重了。綠庭投資于9月29日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等證券違法違規,根據有關規定, 證監會決定對綠庭投資立案調查。目前調查情況還未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