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已正式進入“兩會時間”。“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年全國兩會召開時我們都會提到這句話,而國計民生也是每個國人都要思考的大事。黨的十九大做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斷,也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略。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的莊嚴承諾,一諾千金。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路徑之一就是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訂單采購加大向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
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作為農業電商巨頭,美菜網在助力扶貧攻堅層面不僅亮出了自己的答卷,同時也期待向兩會代表吐露脫貧攻堅新方式。
眾多周知,美菜網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移動電商平臺,已經覆蓋了全國近50個城市,日包裹處理量超過100萬個。2017年3月美菜網發起了精準扶貧全國采購計劃。在過去的一年,美菜網開展了20多次應急農產品采購,河北、內蒙、山東、安徽、四川、河南、陜西等多地的滯銷卷心菜、洋蔥、紅蘿卜、娃娃菜約500萬斤。2017年,美菜網農產品上行超過百億元規模,其中果蔬產品超過8億斤。其中,美菜網在北京銷售的來自于貧困地區的農產品數量有5000萬斤。
美菜網的應急采購和可持續的訂單采購,加大向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為一些滯銷賣難的老農民解了燃眉之急,為農民創造經濟收入,不讓農民因為一季農產品銷售難而返貧。
上線微信小程序發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
在過去的扶貧實踐中不難發現,單純的政策扶持雖然能在解決貧困方面產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商業模式與政府手段的結合,能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提供更好的思路,讓貧困地區的經濟產生更強的活力和自主生長能力。美菜網的運作模式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抓手,讓精準扶貧中加入了商業模式,有了可持續性。
但是,當下仍然面臨兩大問題,第一,供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亟待解決。老農民有優質的農產品但是不知道告訴誰,對這個問題,美菜網做了自己的努力。美菜網針對農民開辟了求助平臺,農民可以發起求助,我們將對符合標準的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優先采購。意圖實現產地和市場的精準對接。
美菜CEO劉傳軍直言:“在實際運作中,美菜網收到了很多求助信息,但是另一個問題是,雖然美菜網已經是全國最大的生鮮銷售電商,但是消化能力仍然有限。為了擴大消化渠道,美菜網成立了滯銷幫扶聯盟,團結了行業內的一些批發市場、超市,但是效果不太明顯,其他主體的參與度不高。現在,美菜網開發上線了微信小程序,希望發動更多企業、采購商、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到精準扶貧當中,加大消化力度,真正幫扶到有需要的農民”。
通過大數據分析改變農民“賭博式”種植
劉傳軍認為,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主要是因為農產品收獲后沒有渠道對外銷售。中國農業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依然是“農民等待代辦”的傳統銷售模式——農民沒有銷售渠道,也沒有辦法將地里的農產品變現。同時,傳統農業無法直接了解市場需求,農民在選擇種植的農產品時,更多的是“賭博式”的。針對這些問題,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希望各地政府可以依托現有的政府官網,開辟農產品銷售求助窗口,開放求助信息,對接美菜網這樣企業共同進行農產品的銷售。一方面保障滯銷信息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也保障農民的利益。
第二,扶貧扶智,利用大學生村官,在農村開展電商相關課程的教育培訓,讓廣大貧困地區農民了解電商,擁抱電商,有能力走出去,通過互聯網接觸最新的信息,發布自身農產品消息,從“等客商”變為“找客商”。同時,通過互聯網課程,組織農民學習種植技術,保證農產品種植質量。
第三,利用美菜網等生鮮電商平臺數據,建立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綜合分析需求,指導農民種植,避免農民盲目種植農作物,導致的滯銷問題。同時,通過大數據平臺的數據分析,指導農民種植過程中菜品品種的選擇,及時更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