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農民的兒子,服務農民是我的使命。在農業技術推廣崗位上,我有責任使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成為豐收的沃土,結出累累碩果。”這是王慶安參加工作第一天寫在工作日記扉頁的一句話。
王慶安是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27年來,他懷著對田野的無限深情,走遍獲嘉縣每一塊土地,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2009年他被評為“全國土壤肥料工作先進個人”,他帶領的團隊連續20年被評為河南省土肥技術工作先進單位。
均衡搭配營養,為土地“增肥”
出身于農家的王慶安深知農民春種秋收的辛苦。1991年,他以優異成績從河南省農業學校畢業,被分配到獲嘉縣農技站,他暗暗下定決心,要用科學技術幫助鄉親們實現優質高產。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根本,耕地太“瘦”,莊稼苗就長不壯。當時,黃堤鎮江營、孫莊等村曾有近3000畝重度鹽堿地,存在立苗難、苗情差的問題。如何提升地力,成為王慶安亟須攻克的難題。
有人勸他,這些鹽堿地已經采取了水洗、溝排等措施,地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很難再有新突破。王慶安沒有放棄,他重新調整思路,反復試驗,研發了土壤調理劑和調酸肥料,經推廣使用,糧食產量大幅提高。江營村村民孫青海深有感觸:“種地還得靠技術,用了專治鹽堿的配方肥料,莊稼苗長勢喜人,沒有低產田了。”
王慶安常說,土地就像人的身體一樣,需要營養均衡搭配。過去農民撒肥憑感覺、靠經驗,導致有的營養跟不上,有的營養富集化。他的工作就是要摸準獲嘉縣耕地的“身體狀況”,精準配肥。王慶安帶領團隊,對全縣每個田塊進行GPS定位,對每個土樣選擇15—20個取樣點,詳細記錄農戶施肥情況,實現為全縣每塊耕地精準把脈。
經過不斷探索,王慶安研制了大宗作物13個肥料配方,交給配方肥定點合作企業,更有針對性地滿足農民生產需求。
讓農業技術真正進村入戶
在與農民朝夕相處中,王慶安深知農民對科技的渴盼。但基層農技隊伍人員少,服務對象多,讓技術進村入戶到田,任務十分繁重。
王慶安探索“農技+互聯網”,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短信發布平臺”,可為全縣農資經營戶、種地大戶、村兩委干部等2100個用戶提供技術指導。2014年以來,他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多個“農技微信群”,時常發送圖文并茂的農事管理、病蟲害預報等,及時指導田間生產。種植大戶們遇到種植難題,實地拍照,上傳到微信群里,農技專家第一時間會診,大戶們相互交流,共同商議解決辦法。這種高效快捷的工作方式深受大戶歡迎。
農技推廣離不開農民的參與。王慶安說:“莊稼地里到處是學問,走進田間才能知道農民最需要什么。”他發動種地能手,共同推進配方施肥技術入戶到田,為獲嘉縣創新技術推廣工作機制提供新思路。
最大的舞臺在基層,最美的風景在田間,為了泥土的芬芳,王慶安堅守農業技術推廣最前線,不忘初心,在他熟悉并深愛著的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