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經濟時代,各種新行業不斷涌現。這不,“共享單車”的熱潮還未褪去,“共享護士”又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近日,這一新業態在西安、濟南、成都等城市流行開來。無需去醫院掛號排隊,只需用手機APP下單,就會有護士上門提供打針、輸液等服務,但服務費用較貴,以某共享護士APP“輸液服務”為例,價格為169元,比當地三甲醫院貴7倍以上。
許多人對“共享護士”這一新生行業表示歡迎,他們認為,花不太多的錢,不去醫院就能享受到醫療服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應該看到,“共享護士”行業的出現,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
“我爺爺今年83歲,以前只要他去醫院,我就得請假?,F在好了,有了共享護士,能上門服務的就不必去醫院了。”北京市民張先生說。日益加深的中國人口老齡化,是催生“居家養老”新模式的重要原因。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數據,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其中,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另據國家衛計委的統計,目前我國2.22億老年人中,近1.5億患有慢性病,91.2%的已故老人死于慢性病;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患者高達700多萬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萬人,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萬人,預計2050年失能老人將達到9750萬人。雖然尚沒有關于家庭醫護市場需求規模的權威估計,但中國養老產業市場宏大的規模已經引起關注。早在2011年,民政部就曾推算,2020年我國老年人護理服務和生活照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
我國護士資源的短缺,是催生“共享護士”的又一重要原因。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注冊護士總數超過380萬人,全國醫護比達到1:1.1,扭轉了此前醫護比倒置的局面。但是,這與發達國家1:4甚至1:5的醫護比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工資較低使得護士行業缺乏吸引力,一些取得護士資格的人轉而投向其他行業。“共享護士”提高了護士從業人員的收入,或將吸引更多人投入到這一行業,緩解護理人員緊缺的問題。
“共享護士”上門服務有望解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患者就醫難的問題,給老百姓帶來了便利,對護理服務進入家庭進行了探索,同時增加了護士群體的收入。盡管帶來了諸多益處,不少人仍對這一行業抱有擔憂和疑慮:一旦患者出現突發情況,沒有醫生在場,護士能妥善處理嗎?護士經驗和水平參差不齊,患者怎么鑒別?一旦出現醫療事故,責任怎么劃分?甚至有網友明確表示,在行業規范之前,是絕對不會嘗試的。
安全問題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縱觀現有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無論是電商、外賣平臺,還是共享單車、網約車,都曾經出現過質量問題,甚至對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帶來危害。在可觀經濟收益的吸引下,“共享護士”的隊伍或將迅速壯大,但不排除一些人抱著非法或者僥幸心理,甚至一些平臺也會由于監管意識和監管能力的不足,不能很好地履行自身監管職責。
此外,“共享護士”還存在一些法律上的問題。法律專業人士表示,護士是取得執業證書并在醫療機構進行過執業注冊的專業護理人員,而“共享護士”服務行為是在執業醫療機構之外提供有償服務,按現有的執業管理規范,可能被認定為違法執業,這牽涉到能否放開護士多點執業問題。有醫學專家則明確表示,“共享護士”提供服務和醫生的多點執業不同,因為醫生的多點執業是立足于醫院平臺,這些平臺本身就已通過有關部門的授權和資質認證。
對此,業內專家普遍表示,對于“共享護士”行業必須采取嚴謹審慎的態度。畢竟,“共享護士”面臨的是嚴謹的醫學領域,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任何僥幸的心理,都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一旦出現醫療事故,將可能出現平臺和護士之間互相推卸,責任難以界定的問題。
無規矩不成方圓,由于目前“共享護士”行業面臨著行業規則和標準缺失的問題,質疑護士資質審查、醫療安全并呼吁有關部門加強監管的聲音,已不斷在市場上出現。“共享護士”相關行業規范或者標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非“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行業可比。國家衛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結合各地探索開展“共享護士”的經驗做法,引導規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期待政府部門盡快制定出臺有關“共享護士的行業規范,厘清平臺、護士、患者三方責任,保證服務質量,為患者安全和健康保駕護航。(岳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