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催生大量私人、小宗的動物運輸需求
網上買觀賞魚,怎么送到家里?(多棱鏡)
網絡購物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些特殊的活體商品也成為消費者的購買對象,比如觀賞魚、蠶寶寶、寵物鳥等。但這些活體商品運輸有什么特殊要求?安全性該如何保障?
寵物快遞成為網購新需求
“網購便宜又方便,實體店里的觀賞魚比較貴,而且去一趟店里也麻煩,不如網上下單,動動手指就行了。”北京某高校學生小黃向筆者展示她新買的幾只觀賞魚,除了小魚之外,她還一起購買了水族箱、魚食等,網上下單幾天后就收到貨了。
杭州的陳女士也在網上購買過活體商品。“孩子上三年級,3、4月份要養蠶,可是學校發的蠶卵怎么也孵不出來,我只好上網給孩子買些孵好的蠶寶寶,市區找不到的桑葉也是網購來的。”
據了解,在網上購買貓狗、小白鼠等寵物的消費者也不在少數,小宗的寵物快遞需求旺盛。但很多消費者并不了解,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規定,動物不能成為郵政和快遞業務中的寄遞物品。《郵政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禁止寄遞或者在郵件內夾帶各種活體動物。
筆者查詢了幾家大型快遞公司,其官網上均有對禁品信息的公告,其中大部分活體動物都被列入禁寄物品名單。提供冷鏈服務的某快遞公司規定,除大閘蟹、甲魚、大龍蝦外,其它活體動物禁止收寄。普通快遞公司也都對活體動物的寄送做出禁止規定。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了大量活體動物的買家需求,賣家也通過網絡平臺想方設法出售商品。有的賣家銷售時并不能提供動物檢驗檢疫證明,但仍以低價吸引大量消費者。對于不能寄遞活體動物的規定,一些賣家和快遞公司私下達成默契,明知是活體寵物,快遞員仍然收件。也有賣家表示,他們事先將寵物包裝好,有些快遞員上門取件,也不會查得太仔細,可以蒙混過關。更關鍵的是,盡管我國明文規定快遞不能寄遞活體動物,卻沒有具體的處罰措施。
新需求下的動物快遞市場亟待完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朱子云介紹,要運輸動物,應找有資質的動物運輸公司。這些運輸公司一般運送的是常見的牲畜、實驗用動物、野生動物等,面向的是企業、團體等客戶,目前已有較為完備的相關政策規定。但如果將這些規定如逐級審批程序、提供各類檢疫證明、商業運輸協議等照搬到目前由網購催生的私人、小宗動物運輸中來,則過于復雜繁瑣。有些賣家表示,如果走完這些正規流程,不僅耗時長,還增加不少成本,根本掙不到錢。
“消費者對動物快遞的需求在擴大,這種新需求應該滿足,但是一定要以法律允許的方式得到滿足。”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今后應考慮修改相關法律規定、細化相關行為規則。如頒發給快遞公司特定的動物運輸資質,審查包括使用特定設備、專門的衛生檢疫程序、運輸中的安全警示等內容,保障運輸全過程各方人員、動物及環境的安全。劉俊海還表示,動物快遞涉及的監管部門較多,有關部門應聯手加強監管合力、提高監管效能。
“不管是野生動物還是普通動物的運輸,從安全考慮,一定要有檢疫證書,運輸方具備動物運輸資質。”朱子云表示。
專家建議,對于日益擴大的動物快遞市場,政策法規要健全,賣家、平臺、寄遞業務公司、消費者作為市場交易主體都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賣家提供動物銷售資質、衛生檢疫證明等文件,保證賣家身份可追溯且向快遞申明動物寄遞業務;平臺審查賣家資質做好平臺監管,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寄遞公司取得寄遞動物許可,不辦理違規寄遞業務;消費者也要注意提高風險意識和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