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私募機構的監管,依法從嚴趨勢明顯。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了今年以來有關私募的行政處罰,僅處罰書就下達9份,處罰金額合計超過1.5億元。行政監管措施更是伴隨著監管部門部署的專項檢查和專項執法行動,違規私募數量持續增多,今年以來就有近百家私募被行政監管,過去20天就有18家機構被點名。
值得注意的是,一批失聯私募紛紛被拉入黑名單。自2015年11月23日發布第一批失聯私募機構名單以來,中國基金業協會共對外公告23批失聯機構和7批公示期滿三個月且未主動聯系協會的失聯機構,失聯私募數量已增至482家,13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已被注銷,有10家機構已自行申請注銷登記。
9份罰單合超1.5億
單從行政處罰看,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至少已有8家機構領了9份罰單。
可以看出,被罰的私募中,有老牌私募,也有成立沒多久的新私募,但都犯了市場參與的“大忌”,不是超比例持股及限制期轉讓交易,就是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罰金從60萬元到1億元不等。總體來看,這9份罰單的分量超過1.5億元。
其中廣州安州投資是領的罰單最多、被罰最狠的私募機構。其中1.01億元的罰單是因為非法操縱“節能風電”。
行政處罰書之外,更多的私募機構被地方證監局采取了行政監管措施,年內已有近百家機構被點名。過去的20天,就有武漢和薪源投資、五口金投資、廈門一鴻資本、廈門中和元投資、廈門甲單元投資、廈門銘源紅橋投資、廈門紅土投資、中龍杭川、廈門金智匯、福建匹克投資、安徽鉅瑞、安徽賦成、安徽開河投資、上瑞資管、鐵建藍海廣德投資、宏天(大連)資管、信諾財富投資、武漢信用基金等18家私募被點名。
一家私募機構的人士表示,最近出現了違法違規受到處罰的案件,大部分是歷史舊賬,不是新出現的。隨著監管趨嚴,證監會對私募的查處越來越緊,舊賬新賬一起算,只要有違規行為要么警告,要么中止業務待合規再重啟,要么被約談,最嚴重的就是領罰單。
這和私募行業此前大躍進發展有關,因門檻較低出現了魚龍混雜的現象,從嚴監管也是為了規范發展。上述機構人士表示,部分私募基金參與上市公司股票炒作的事在之前屢見不鮮,這明顯干擾了市場秩序。
失聯私募近500家
自實施私募失聯公示制度以來,協會共公告23批失聯機構和6批公示期滿三個月且未主動聯系協會的失聯機構,注銷了13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最近一次失聯機構名單公示是在8月8日,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了第23批擬失聯私募機構名單,涉及7家私募機構,其中亞洲掘金和前海中精國投兩家私募機構爆雷,實際控制人都已跑路。而亞洲掘金還曾是私募“冠軍”,眾籌炒股超百億。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唐春林表示,投資者不要盲目相信預期收益的美妙宣傳,要對投資的用途和底層資產的情況保持清醒的認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最終出問題的項目,其實從一開始的資金投向,交易結構設置上就能看出端倪。同時應多征詢專業人士的意見,在維權過程中發現,很多金融和法律專業人士早已司空見慣的套路,卻仍然讓很多投資者上當受騙,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依然值得重視。投資者本身要加強金融和法律知識的學習,本著看不懂的事不要參與的保守原則,就能避免很多風險的發生。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在出問題之后仍然對所投資的產品缺乏基本的認知,教訓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