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視點
重要人才流失也是重大資產流失
毛建國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微信公號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稱,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員張小平被一家民營企業挖走,而該名科研人員離職前任副主任設計師職務,是在我國火箭發動機研制過程中“最關鍵的技術崗位”,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研究院回復,不存在影響研發任務的問題,技術骨干很多,但會反思留下更多人才。(相關報道見A9版)
這篇文章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引起刷屏,不僅是因為當事人有多么了不起,而是文中反映的人才生存處境問題符合了公共想象。這些年來,公眾看的聽的經歷的,正是這種情況,這才引發了強烈共鳴。
有人講,“文章存失實和夸大之處”。或許如此,但不能否認張小平技術骨干的事實。文章所提到的張小平之前就職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表示,“張小平主要搞論證、研發和理論計算,水平是有的”,也從一個側面進行了證明。因此,張小平的離職并不影響對于人才生態的反思。
現在提到人才,幾乎沒有不重視的。應該相信,在絕大多數領導心中,還是有人才位置的,不少領導也自詡為是一個重視人才的領導。可是,這種重視只是體現在“干活”上。換句話說,領導們還是希望手上有人才的,當任務來了,也需要人才來干活。可是對人才的重視,也只是停在“干活”上,活干完也就沒有人才什么事了。
人才當然不怕干活,價值就體現在干活上。可是,人才也有“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想擁有更好的發展。當人才的重要性只是停留在干活上,舍此之外再無所望,人才的價值感、尊嚴感從何體現?更重要的,當他們發現大量不如自己,甚至整天混日子、溜須拍馬的人,比自己發展得還好,即便沒有離職,也早就有了離職的心思。
對于張小平離職,很多人關注待遇問題。文章稱,“張小平的待遇是12萬元一年”,也有消息稱實際收入稅后在20萬元左右,而跳槽之后直接年入百萬。收入是一個方面,但不是唯一方面,甚至不是主要方面。任何一種流動都是需要成本的,任何一個人才在流動之前都是經過反復權衡的。他們患寡更患不均,更多人才出走的原因其實還在于不均,他們在單位根本找不到存在感和成就感。
有一種說法,只有走掉的才叫人才,留下來的永遠都不是人才。一個人能夠成為骨干,是能力和努力等多方協作的結果。有人說,大多數人才沒有情商,不會協調關系。其實不是人才沒有情商,而是我們把情商庸俗化了。很多人才也不是沒有協調能力,只是因為沒有時間、沒有機會表現。當然,領導未必想要人才流失,只是他們并不在乎,在他們心中沒有不可取代的人,“地球離開誰不轉”。這位院長所講的“技術骨干很多”,從一個側面進行了證明。
人才是第一資源。可在現實中,其他資產流失可能還會追究責任,但人才流失基本上“流就流了”,最多也就激起幾朵浪花。這是一個值得正視的現象,既然承認人才是資源,而且是第一資源,那么人才流失就應該屬于資產流失,重要人才流失就屬于重大資產流失,就應該追究單位領導責任。恐怕也只有如此,才會形成重視人才的氛圍,人才的生存處境才會得到改善。
“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重視人才不是一句空話,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行動,考慮到人才的存在感和成就感。當前,很有必要樹立人才流失也是資產流失、重要人才流失也是重大資產流失的認識。正如這起事件中,技術骨干離職已經構成資產流失,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和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