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學友成了逃犯克星”占據各大娛樂新聞頭條。據不完全統計,近半年來,全國各地警方已經在張學友演唱會上陸續抓捕了50余名逃犯或犯罪嫌疑人。抓逃真的是靠明星演唱會?民警抓逃究竟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在茫茫人海中民警如何獨具慧眼抓獲網逃人員?隨著輿論的關注,這些問題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
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了公交總隊馬泉營站派出所民警,以這個一年內抓獲187名各類網上在逃犯罪嫌疑人的派出所為樣本,為讀者揭秘警方抓逃背后鮮為人知的秘密……
大海撈針
精準鎖定在逃嫌疑人
與演唱會現場環境類似,公交車站、地鐵站都是人流密集、流動人口較多的區域,即便是彼此相熟的人,在這樣的人流中走散也很難一下子找到對方,面對素未謀面的網逃人員,民警卻必須訓練出一雙精準找人的“鷹眼”。
馬泉營站派出所管轄地鐵14號線的20座車站,轄區線路既途經城鄉接合部、又途經繁華商業場所,是公交總隊管轄線路最長、站點最多的派出所。在日均客流量千萬人次的地鐵里去查控違法犯罪嫌疑人,難度無異于“大海撈針”。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派出所民警利用數百次的實戰化演練,終于總結提煉出了“黃金60秒”的查控規律,即在利用視頻監控發現嫌疑人后,必須要在1分鐘內查找到嫌疑人,否則抓獲概率就變得很小了。
那么,怎樣才能更快、更準呢?派出所結合實際細化民警、輔警的崗位分工,確定視頻崗、跟控崗、抓捕崗,避免因巡控位置不佳而影響抓捕效率的情況發生,并創新完善快速查控技戰法,確保每個環節都緊密銜接,做到快速響應、高效攔截,實現針對嫌疑人的精準查控。
為了讓這一方法精準有效地實施,派出所的民警每天都要瀏覽網逃人員的照片和身份信息,對他們的體貌特征爛熟于心,保證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盯準“對的人”。
慧眼識人
一顆痣讓嫌犯徹底現形
查控并抓獲犯罪嫌疑人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一些犯罪嫌疑人在被抓獲后,在民警面前極盡狡辯、偽裝,而且狡猾的犯罪嫌疑人為逃避打擊,有的攜帶的是假身份證件,或者是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兄弟姐妹的身份證件,單憑肉眼很難辨別出真假,民警和北青報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
2018年8月18日,一名可疑男子由大望路站進入地鐵,民警通過快速查控技戰法,迅速將嫌疑人郭某查獲。郭某稱自己有一個雙胞胎哥哥,負案在逃,并主動向民警展示了其隨身攜帶的身份證、醫保卡等證件,當面撥通了老家父母的電話,證明自己的清白。
然而在審查過程中,郭某的急于辯解和始終用手摸著下巴的小動作,讓現場處置民警敏感地覺察到“這個人一定有問題”。
原來,民警在先期通過調取雙胞胎的照片,經過細致觀察比對發現,兩名雙胞胎之間,唯一的區別就是哥哥下巴上有一顆芝麻大小的痣,嫌疑人始終用手摸著下巴,一定是不想讓民警看到自己是否有痣,從而渾水摸魚,逃避打擊。
現場民警抓住面部特征區別這一關鍵點,與嫌疑人展開攻防戰,經過民警細致的盤問和取證,最終嫌疑人低下了頭,如實供認自己的真實身份,想要李代桃僵的伎倆被扼殺在地鐵安防之外。
通過和嫌疑人的攻心斗智,從剛開始面對一個嫌疑人需要盤查半天才能有突破,到現在10分鐘左右就能抓住關鍵信息甄別確認嫌疑人的真實身份,馬泉營站派出所的民警們逐漸成長為出色的抓逃審查獵手。
民警告訴北青報記者,在抓獲的187名在逃人員中,有智商很高的經濟詐騙犯、有窮兇極惡負罪在逃的重刑犯,他們在面對民警的盤查時,大多都是千般偽裝,百般抵賴,但辦案民警總是能夠抓住每個可疑的關鍵信息,準別甄別出嫌疑人的身份。北青報記者從派出所了解到,近一年來,馬泉營站派出所民警取得了“高度相似人員”、“冒用身份在逃人員”百分之百查破的抓逃成績。
智慧警務
提升民警查控針對性
北青報記者發現,自2018年以來,馬泉營車站派出所立足軌道交通安全,結合轄區發案的特點,不斷拓展智慧警務的應用范圍,通過智慧警務工程,查獲詐騙嫌疑人3人,偵破詐騙案件3起,實現了轄區假手機詐騙案件嫌疑人全部落網,為受騙人員挽回了經濟損失4000余元。
2018年10月11日,有市民報案稱,在地鐵十里河站被一男子以假手機冒充真手機出售的方式騙取了1000元,民警通過智慧警務工程,迅速鎖定了詐騙嫌疑人,通過認真研究嫌疑人的活動軌跡,有針對性地開展查控工作,三個小時后,嫌疑人便在派出所的轄區里被抓獲。
民警表示,智慧警務除了在偵破現場時發揮作用外,在為民服務中也發揮了巨大功能。例如,2018年6月2日,一名男乘客在望京地鐵站乘坐電梯時不慎向后摔倒,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被壓倒的多名乘客摔倒受傷。民警到達現場時,肇事男子已逃離現場,多名群眾因無端受傷而郁悶。
為最大程度減少群眾損失,派出所充分發揮智慧警務作用,及時鎖定肇事男子的體貌特征。6月23日,當涉事男子再次出現在地鐵望京站時,立即被民警及時查控,成功為受傷的群眾挽回了醫藥費的損失。
清網行動
精準抓逃和明星關系不大
盤點馬泉營站派出所近一年來抓獲187名網逃的案例,北青報記者發現,不少嫌疑人喜歡利用地鐵站人流量較多的時段試圖渾水摸魚,甚至有些人企圖通過面容的改變逃脫法律制裁,但最終,這些人都沒能夠逃過民警的“火眼金睛”。
其實,馬泉營站派出所的抓逃戰績,也僅僅是民警日常抓捕網上在逃人員工作的一個縮影,這不僅是民警在日常的警務安保機制中的常規性工作,也是警方保護群眾安全、懲治違法犯罪的有效手段。
和公交場站等人流密集區一樣,不少明星的演唱會也會聚集大量的粉絲前來,尤其是有些明星粉絲群體的年齡段和性別構成,和容易發生違法犯罪人員的群體重合度較高,這也客觀上造成了部分明星的演唱會期間出現警方抓逃的新聞報道。隨著網絡上此類新聞的不斷傳播,讓明星本人成了網傳的“逃犯克星”。其實,真正的“逃犯克星”是在人流中執勤站崗巡邏盤查的一線民警,是民警通過各類抓逃的工作機制、實戰經驗和相關技術手段,在人流密集的區域精準地將各類違法犯罪網上在逃人員鎖定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