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11月1日電 (記者 魯毅)綻放世界各國夜空的瀏陽煙花、占據過半世界市場的邵東打火機、遍布世界各地建筑工地的湖南機械……改革開放40年來,湖南的全球買賣越做越遠、品類越來越多,外貿總額從改革開放初的幾百萬美元增長到而今的數百億美元,增長逾萬倍。
11月1日在長沙舉行的湖南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該省商務廳廳長徐湘平介紹,40年來,湖南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經貿往來,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容,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85年的319萬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360.4億美元,增長了1.1萬倍。
受制于不沿邊、不沿海的內陸地理區位,湖南開放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以前,湖南的開放口岸還是空白,最先“走出去”的一批商人要輾轉外省才能做成買賣。而今,得益于湖南不斷豐富、暢通的國際貿易通道,湖南人坐在家里就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優質商品,也能快速便捷地將優秀“湘品”賣到全世界。
上世紀90年代,長沙黃花機場航空口岸和岳陽城陵磯水運口岸相繼開放,自此打開了湖南對外開放的門戶。目前,湖南已形成了1個電子口岸、2個航空口岸、3個水運口岸、4個公路口岸、5個鐵路口岸、7個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以及多個指定口岸的立體化、多功能水陸空電口岸平臺體系,口岸數量躍居中西部第一。
數據顯示,2017年,長沙航空口岸國際貨郵吞吐量達2.7萬噸,世界各地的食用水生動物、冰鮮水產品從這里“飛入”長沙市民餐桌。城陵磯港至香港、澳門已實現常態直航,岳陽至東盟、岳陽至澳大利亞海上接力航線已實現常態運營,該口岸2017年的進出口貨物總量達2420萬噸。
徐湘平介紹,湖南已開通并在著手增開長沙至東盟、北美、香港等地全貨機航線。
空中、水上通道之外,中歐班列(長沙)各線路的開通,更開啟了湖南的陸地國際物流“高鐵”。不少曾經需借道廣東出海的大宗貨物改道長沙。目前,每周都有三至四班列車,滿載電子產品、鞋服、光纜、五金等“湖南制造”從長沙鐵路北站口岸出發,直抵歐洲腹地。
目前,湖南中歐班列開通了直達歐洲的8條線路,物流覆蓋沿線24個國家、40個地區,貨物運輸總量居中國中歐班列第一方陣。
對外開放基礎不斷完善,也為時下最火的跨境電商在湖南發展創造了機遇。
由一批海歸創辦的湖南海翼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時就將市場瞄準海外,通過亞馬遜等線上平臺將移動電源、數據線、耳機、音箱等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目前該企業在美國、日本及歐洲線上具有最高的市場份額,全球擁有3000多萬用戶,成了跨境電商中的“大黑馬”。
日前,“湖南省跨境電商生態產業園”在湖南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式掛牌,一個集人才、企業、商品、金融、渠道、平臺于一體的跨境電商生態圈將在此形成。該中心計劃迅速聚集相關企業,使跨境電商年交易額達到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