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杜燕)今天,2018年中國食品發展大會暨“尋找中國味道”行動計劃啟動儀式在京舉辦,聚焦食品行業“痛點”,探尋食品業發展新趨勢。期間發布基于大數據而成的《2018年食品輿情報告》,顯示中國食品安全關注度進一步提升,而食品謠言治理需懲防并舉。
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2018年是食品產業力求革新的品牌之年,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趨勢,給食品產業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食品處處長鄧小丁在大會中表示,面對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換擋和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作為食品行業主管部門,工信部將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督促企業樹立誠信理念,完善誠信管理制度,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讓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食品行業的底線,我國居民食物消費中70%以上是農產品,食品安全的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堅守質量安全的行業底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應急與評估處處長方曉華說。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表示,餐飲業是一個比較大的產業。在食品安全方面,將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于6月22日發布的《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為準則,在餐飲行業當中大力推廣,讓更多的餐飲企業按照規范去操作,讓人們吃得放心。
經過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大會揭曉了“金箸獎2018中國食品標桿企業”“金箸獎2018中國食品領軍人物”“2018中國食品七星獎”“中國食品企業精準扶貧獎”等獎項。
網絡謠言中“舌尖上的謠言”占45%
大會同時發布了《2018年食品輿情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食品安全依然是食品行業輿論場中的熱點話題,其中自媒體平臺是食品輿情的重要來源。
報告指出,輿論對于食品謠言類內容的討論接近總量的兩成(17.6%)。從輿論角度看,食品謠言類話題與食品安全相關度較大,互聯網上關于食品謠言的相關消息也多涉及食品安全。統計顯示,網絡謠言中“舌尖上的謠言”占45%,食品安全領域成為網絡謠言的重災區。網絡辟謠平臺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
《報告》建議,建立并完善企業、行業協會、政府、新聞媒體多主體協同參與的輿情防治機制,實現輿情危機的全面應對以及對輿情危機全流程的有效介入,構建維護食品安全的法網,減少“舌尖上的焦慮”。
啟動 “尋找中國味道”行動計劃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2017年1至12月,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不含煙草)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5204.5億元,同比增長6.6%。新華網常務副總裁魏紫川表示,中國食品生產企業品牌發展良莠不齊,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建設能力不足,全球十大食品飲料企業品牌還沒有中國的品牌,“中國食品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會上,“尋找中國味道”行動計劃正式發布并進行“十大國味品牌”網絡推選,探尋中國食品產業發展路徑,走進食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講述民族品牌背后的故事;推出《酸》《甜》《苦》《辣》《咸》“五味”系列微信和紀錄片,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形式,助力民族品牌、中國味道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