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海退押金”強人所難
相比ofo,摩拜,哈羅等共享出行企業,上海享騎電動車服務有限公司并不出名。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公司除了在上海,還在成都、南京等城市設立了14家子公司,投放了不少電動車。近日,享騎出行的“誠信金”退還出現了問題,部分用戶在其APP申請退還299元“誠信金”,一個多月都無法到賬。享騎出行要求用戶必須持本人身份證親自到上海總部才能當場退還押金,否則只能登記后等待。(11月25日《每日經濟新聞》)
以去上海現場為由,抬高用戶退押金的門檻,增加退押金成本,令其知難而退,這樣做顯然是強人所難。
共享經濟近年來面臨競爭加劇、資本退潮的影響,行業內部存在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一般出現退押金問題的平臺,都是遭遇經營不善、資金不足等困境,如果出現用戶大規模退押金,平臺就會立刻崩塌。于是平臺就想盡辦法拖延,給用戶制造各種障礙,以期度過資金斷流難關。
之前出臺的《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平臺要設立用戶押金、預付資金的專用賬戶,不得隨意挪用押金,如果出現用戶退押金要求,必須在限期內退還,并采取原路退還模式。雖然《意見》只是針對共享單車,并未包括共享電動車,但是二者同屬于共享經濟領域,有很多相同之處,特別是在押金方面,幾乎是完全一樣的管理模式,所出現的退押金問題,也都是一樣的情況。
因此,監管部門應在共享單車的管理經驗基礎上,對共享電動車出現的退押金亂象及時進行干預,盡早出臺相關管理規定,或者統一制定共享經濟管理標準,要求共享經濟平臺都嚴格遵守規定,對用戶押金采取規范管理、使用、退還,對違規者予以重罰。如此未雨綢繆,方可堵住平臺押金管理漏洞,避免其隨意挪用、使用用戶押金,降低平臺經營資金杠桿,以保障用戶資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