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交易成灰產,還是個人信息保護不力
對被侵權者而言,所有的維權障礙都成了侵權者的獲利“天梯”,這似乎成了一種反向激勵,讓侵權者更加肆無忌憚。
12月10日,市民劉女士向記者表示,有人用自己的照片在某社交軟件上招嫖。記者調查發現,一條從收集買賣照片到用于各種營銷的灰色產業鏈浮出水面。網上有人收購、出售各種生活照、套圖,一位網店賣家稱圖片有的是買的,有的則采集自微博。想要“窺探”35位陌生女士的海量生活照,只需要19元。(見12月18日《新京報》)
趙春青/圖
一些女性的生活照被用做廣告營銷,還有的甚至用于色情類服務,而她們大多并沒有授權給相關商家和平臺使用自己肖像的權利,甚至對此完全不知情。據報道,網上有專人從事采集、收購、整理和銷售女性自拍照、生活照、套圖等,甚至還有專門采集照片的軟件……不知不覺中,在網上分享過個人照片和生活的女性,就成了為他人數錢的受害者。
肖像交易成為一條成熟的灰色產業鏈,重要原因在于一些網絡平臺的失于監管。比如,有的平臺上存在類似生活照的求購信息,不但沒有刪帖或屏蔽,反而能長期存在;有的平臺審核存在漏洞,不需要經過任何實名認證就能注冊賬戶,而諸多敏感字眼也不會被屏蔽。
個人生活照轉眼就成了網上的招嫖照片,這讓人難以接受,但很多受害者又都陷入維權困境。比如,被泄露的照片可能已經倒了幾次手,找不到具體的侵權者,同時一些網絡平臺監管和責任心雙雙缺位,投訴無門;此外,一些受害者維權意識、防范意識弱,個人信息容易被泄露,也讓維權變得疲軟。對被侵權者而言,所有的維權障礙都成了侵權者的獲利“天梯”,這似乎成了一種反向激勵,讓侵權者更加肆無忌憚。
保護好個人信息,就要想方設法補足木桶的每一條短板。一方面,人們應多一些維權意識與防范意識,讓不法分子無機可乘,也讓他們嘗到被追究責任的滋味;另一方面,需要平臺盡好監管責任,對利用平臺從事不法行為的人進行拉黑、封號等處置,情節嚴重或觸犯法律的,及時訴諸司法途徑解決;此外,監管部門也應督促平臺履行好自身職責,對屢教不改的、違法情節嚴重的平臺依法采取暫停相應業務、停業整頓等處罰。
從個人、網絡運營者到相關部門,各方都能強硬起來,形成合力,才能提高不法分子的違法成本,讓他們付出應有代價,從而讓“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變為現實,維護好網絡公共空間法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