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黑龍江監管局(以下簡稱黑龍江證監局)對其轄區內的私募股權機構展開了現場檢查,8月23日在官網一連開出了三張監管函,責令問題機構限期整改。
據悉,收到監管函的是三家私募機構——哈爾濱圣林凱格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圣林凱格)、黑龍江省銀泰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泰股權)、黑龍江文盛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文盛股權),而這三家機構存在的問題各不相同。
圣林凱格:多員工不具備從業資格
具體來看,圣林凱格是因該公司多個部門基金從業人員不具備基金從業資格而被責令整改。
黑龍江證監局公布的《關于對哈爾濱圣林凱格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采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監管措施〔2019〕023號)顯示,“2019年6月5日,我局對你公司的基金運行情況實施了現場檢查。經查,你公司存在以下問題:期貨交易部、股票投研部、基金部、風控部等部門部分基金從業人員不具備基金從業資格。”
監管表示,圣林凱格上述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第九條第三款規定。依照《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現要求該公司立即停止上述違規行為,于2019年12月19日前予以改正,并向黑龍江證監局提交書面報告,黑龍江證監局將組織檢查驗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圣林凱格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的備案信息中了解到,該機構于2015年12月完成登記,目前旗下有4只基金產品均是在暫行辦法實施后成立的,其中兩只提前清算,另外兩只為正在運作狀態。
此外,該公司曾因未按要求進行產品更新或重大事項更新累計兩次及以上而被中基協提示為異常機構。
銀泰股權:二度領監管罰單
本次現場檢查中,另一家收到監管函的銀泰股權則是因辦公地址與其在中基協登記備案的信息不符而被采取責令改正措施。同樣被監管要求其立即停止違規行為,在2019年12月19日前予以改正,并提交書面報告。
事實上,這并不是銀泰股權第一次在私募檢查被采取行政監管措施。記者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證監會)通報的2016年上半年私募基金專項檢查執法情況被采取行政監管措施的機構和個人名單中,同樣看到了該公司的身影。
據悉,該機構成立于2014年,于2015年1月完成登記,目前有一只基金產品在運作。此外,銀泰股權因未按要求進行產品更新或重大事項更新累計兩次及以上、未按要求按時提交經審計的年度財務報告而被中基協提示為異常機構。記者還注意到,該公司在中基協登記信息中顯示全職員工數僅有兩人。
最后,第三家被監管責令整改的文盛股權,則是因未對私募基金進行風險評級。
據中基協信息,文盛股權于2016年11月完成登記,目前旗下有一只基金正在運作。同樣,該公司曾因未按要求進行產品更新或重大事項更新累計兩次及以上和未按要求按時提交經審計的年度財務報告而被提示為異常機構。
私募罰單頻發嚴監管成常態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像黑龍江證監局連開多張監管函的地方監管并非少數。隨著全國范圍內私募專項檢查的進行,今年二季度以來各地類似消息頻出。例如,8月13日湖南證監局一連下發了4條監管措施決定,責令管轄區內私募機構改正;青島證監局則在5月9日向同一家私募機構開出了3張監管函。早前《國際金融報》就曾報道,截至8月16日,今年至少已有15個地方證監局對轄區內存在問題的私募采取監管措施,共涉及62家私募。其中,37家被采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19家被出具警示函,6家被給予行政處罰,處罰金額在1萬~3萬元不等。
回顧2018年私募基金的檢查結果,針對私募機構的嚴監管就已成為常態。
去年10月12日,證監會通報了2018年私募基金專項檢查執法情況。據悉,2018上半年證監會對453家私募機構開展了專項檢查,包括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281家,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119家,其他類私募基金管理人53家。共涉及基金4374只,管理規模2.08萬億元,占行業總管理規模的17.20%。經檢查,證監會發現139家私募機構存在違法違規問題,并對137家違規機構采取處罰措施,占檢查數量比例的30.24%。三分之一的機構吃罰單,可見監管對問題機構并不手軟。
具體來看,證監會對126家存在資金募集、投資運作等違規問題的私募機構采取行政監管措施;對5家存在從事損害基金財產和投資者利益等嚴重違規行為的私募機構立案稽查,并先行采取行政監管措施;以及將6家機構涉嫌違法犯罪線索通報地方政府或移送公安部門,并對其中兩家機構采取行政監管措施,1家立案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