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國際油市經歷了石油交易史上最動蕩的幾個交易日。4月20日,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交割的西德克薩斯輕質(WTI)原油期貨價格暴跌306%,收于-37.63美元/桶,為史上首次收于負值。21日,美國原油期貨和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雙雙暴跌近20%,其中6月WTI原油期貨一度下跌42%至11.79美元/桶。到22日,油市恐慌仍在蔓延,布倫特原油期貨跌破17美元關口,跌幅近13%,跌至2001年11月以來最低盤中價格。一場新冠疫情是怎么讓原油變成“燙手山芋”的?
美油期貨首入“負時代” 都是“移倉換月”惹的禍
上周五,即將到期的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5月期貨收盤報18.27美元/桶,一度被交易員視為“抄底”時機。但本周一開盤之后,5月WTI原油期貨價格繼續暴跌,跌幅達306%,盤中一度跌至-40.32美元/桶,隨后略微回升收于-37.63美元/桶。這是國際原油期貨合約有史以來首次跌至負值,進入“負時代”。
美國5月原油期貨價格收于-37.63美元/桶,并非指原油本身的價值,而是指原油倉儲與運輸成本等已超出原油本身價值的程度,反映的是市場短期內購入實物原油的意愿。紙面上,這一收盤價意味著,如果要執行期貨合約,生產商可能要被迫貼錢給買家,讓他們把原油拉走;但實際上,這只是發生在金融市場的一種現象,并不表示國際市場已不需要原油。
不少國際交易員提醒說,美國5月WTI期貨價格之所以跌入負值,一個原因是“移倉換月”鬧的。(所謂“移倉換月”,是指把手中臨近交割月的原有期貨合約平倉,同時再買賣成交相對活躍的月份合約,建立新的期貨合約頭寸。移倉時會出現當前的主力合約減倉、遠期合約增倉,遠期合約成交量大于當前主力合約的現象。隨著倉位的轉移,市場上將產生新的主力合約。——記者注。)這是因為,5月WTI期貨合約需在當地時間4月21日(北京時間4月22日凌晨2時30分)進行交割,隨著交割日期臨近,合約保證金比率也會逐漸提高,因而,多數交易員會在4月16日至20日之間作出兩個選擇——要么持有合約至到期并執行合約獲得原油,如煉油廠或航空公司;要么賣出5月合約、買入6月合約重新建倉,即將手中的主力合約“移倉換月”,以減輕因交割月到來而增加的保證金壓力,并尋求更好的利潤。4月20日WTI的5月期貨交易一度出現-37美元/桶的價格,是因為4月21日交割日期逼近,交易員們不得不平倉而出現集體拋售所致。
正常情況下,即將“換月”的兩種期貨合約的價差不會太大。但這次受新冠疫情影響,5月和6月WTI期貨合約價差急劇擴大,4月20日一度創下12美元的有史以來最高價差水平,溢價超100%,情況十分罕見。這意味著如果投資者到6月仍保持與5月相同的份額,必須大幅增加成本。這才是真正引發市場恐慌和警惕的地方。
4月21日,即將成為新主力合約的WTI6月期貨(5月19日到期)價格跌破12美元/桶,收于11.57美元/桶,跌幅高達43.4%,則更說明市場情緒有多么糟糕。華爾街資深研究員湯姆·李分析說,當前原油市場情緒極度負面,至少在未來4到6周,油價走勢可能都會持續面臨非常大的下行壓力。他在報告中說:“如果有一個指標能提醒人們全球經濟活動下降到了什么程度,那就是負油價……在經濟得以廣泛重啟之前,這樣的情況可能不會改變。”
三重因素疊加形成“油滿為患”現象
有市場分析師指出,美國原油期貨和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持續重挫,顯示市場在短期內不愿意購入實物原油,而出現這種“油滿為患”現象與三重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新冠疫情蔓延導致全球進入隔離模式,經濟按下“暫停鍵”,航空業陷入停擺,全球范圍內的原油需求銳減近30%。華爾街投行高盛公司預計,去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約為1億桶,受疫情影響,今年3月和4月的日需求量分別減少1050萬桶和1870萬桶,預計2020年全年石油日消費量將減少約425萬桶。國際能源署(IEA)近日也發布報告警告說,4月全球原油需求將比上年同期減少2900萬桶/天,降至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IEA預計,2020年全球原油總需求將比2019年下降930萬桶/天。
其次,在全球原油需求驟降的同時,原油供給卻并沒有大幅縮減。3月初新冠疫情惡化,但沙特和俄羅斯未能就延長減產達成協議,此后數周石油庫存一直在增加。4月14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及其包括俄羅斯在內的盟友宣布全面減產,減產幅度約為全球供應量的10%,但這并不足以抵消原油需求下降的幅度。美洲開發銀行首席投資官兼全球財富管理主管喬治·里奧分析說:“數學很簡單,目前的石油產量約為9000萬桶/日,但需求僅為7500萬桶/日。”有分析師警告稱,投資者面臨的現實將是全球石油供應未來數月甚至數年超過需求。
第三,過剩的原油供給正在迅速占據原油庫存空間,是造成“油滿為患”和油價走低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有分析師稱,出現“負油價”表明市場在短期內不愿意購入實物原油,這是因為煉油廠、儲油設施、輸油管道甚至海上油輪很快將迅速進入“油滿為患”的狀態。據路透社報道,目前約有1.6億桶原油被儲存在油輪上,已經超過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澳新銀行(ANZ)近日發布報告稱,自3月初以來,美國原油交割地、位于俄克拉何馬州庫欣的庫存上漲了近50%,已逼近儲存極限,預計其儲能將在幾周內被用盡。外匯交易機構Oanda駐紐約高級分析師愛德華·莫亞也表示,由于OPEC沒有表現出任何緊迫感,這幾乎意味著,到5月的第二周全球將沒有儲存石油的空間。
一邊是急于出手過剩原油的生產商,一邊是因消費與庫存能力皆有限而無力接手的買油方,當二者在期貨市場交鋒時,便出現了想要進行交割的期貨賣方遠多于買方。因而,每當臨近合約交割日期,原油期貨便成了亟待拋售的“燙手山芋”。
美國考慮暫停進口沙特原油
考慮到國內原油庫容一旦被填滿,WTI原油期貨合約進行實物交割將更加困難,油價可能還會降至負數,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0日表示,美國政府正在研究暫停進口沙特阿拉伯原油的可能性,以支持國內能源產業。雖然特朗普當天未披露限制沙特原油進口的具體方案,但在4月14日沙特與俄羅斯達成減產協議之前,特朗普曾威脅要對從沙特和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征收關稅。
來自美國第二大產油州北達科他州的聯邦參議員凱文·克萊默,20日呼吁特朗普阻止運送沙特原油的油輪在美國停靠卸貨。他在譴責沙特在新冠疫情前期采取增產行動“不可原諒”的同時表示:“大量裝載沙特原油的油輪正朝著我們駛來。考慮到我們的儲存能力正在下降,我們不能允許沙特原油在我們的市場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