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晚間8點左右,博納影業發布悼念聲明,博納影業集團副總黃巍先生,因身體原因長期失眠、心情壓抑,于2020年6月10日0時在北京市朝陽區墜樓身亡。經調查,目前案件已經排除刑事案件嫌疑。
據網傳目擊者也證言,墜樓者是“吶喊著墜下的”。
黃巍墜樓前不久,社交媒體上正在討論影視行業生存艱難,有影院日虧百萬,呼吁盡快復工復產。而黃巍兩個月前的微信朋友圈顯示,其幾條更新均與影院行業的停業和復工問題有關。雖然博納官方回應中未提及黃巍之死與工作相關,但影視圈在一片嘩然和惋惜之余,仍在熱烈討論影視圈正在面臨的生死存亡的困境。
而在前一年,博納影業的整體表現也收獲了許多業內人士的認可,發展情況良好。根據貓眼專業版資料,目前北京博納國際影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擁有下屬影院80家,2019年總票房9.58億元,觀影人次2517.9萬,在所有影投公司里排在第8位。
巨頭尚且舉步維艱,在這個原本就兩極分化趨勢明顯,剛剛又經歷殘酷洗牌的影視行業來說,一場疫情,讓寒冬顯得無比漫長。
上市公司的境況或許是一面鏡子,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A股31家影視類上市公司中有17家凈利潤為負數,其中有10家公司虧損原因中包含商譽減值。而巨頭華誼兄弟已經連續兩年虧損,2019年年報中,華誼兄弟披露其歸母凈利潤為-39.6億元。而根據其2020年一季報,華誼兄弟在一季度繼續虧損1.57億元。如果華誼兄弟的虧損局面仍不能扭轉,按照創業板的相關規定,如果連續三年虧損,將面臨直接退市。
“好好活下去”,已經成為影視圈中互相鼓勵的刷屏語。
影視作品融資鏈怪象拿著PPT就能拿錢的影視資本黃金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雖然那個時代充滿了資本的泡沫,但想要撥亂反正、去偽存真的影視圈,在艱難轉型中遇到疫情,確實是雪上加霜。
身兼導演、劇作家的獨立電影人向凱,同時也是上海圣舍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影視行業已經“一朝回到解放前”。中國影視行業本來環境就是下滑趨勢,再加上疫情的沖擊,雪上加霜都不足以來形容,大的影視公司都挺不住,更不用說小公司了。
他進一步指出,疫情的影響,一些小成本的電影、網劇可能陸續可以開機,但很多大制作影視作品還是不能開機。“拖的是時間,也是錢。”
而且,目前影視公司融資非常困難。向凱說自己道出的是這個行業普遍的焦慮:“我了解到很多公司的現金流基本上是零甚至是負債運營,根本沒錢投入新作品。院線恢復營業遙遙無期,之前資本回暖很大程度是因為對院線復工有了比較樂觀的預期,但目前情況看,就算9月份院線能復工,但影視行業恢復至少需要再往后半年。”
至于影視公司的現金流吃緊,向凱認為,這是投機資本炒作后的一地雞毛。“大多數影視作品還是以圈錢為主,而不是作品為主,有利可圖就可以拿錢,沒利可圖資本跑得比誰都快,之前出過的一些‘暴雷’事件都是因為資本的原因。”
“暴力資本”約占八九成幾年前,影視圈更像是土豪的投資游戲,隨著近年專業投資人和一些財富公司、影視基金的入局,影視圈投資規范程度有所提高,但這也意味著影視制作人更難掙脫資本的束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影視作品的融資,大部分都不是在開拍前就拿到了足夠的錢,而是根據不同的階段,分步去融資。甚至,很多電影會出現超預算,拍到一半繼續找新的資方追加投資的情況。其間,毀約、撤資的情況在影視圈十分常見。
在向凱看來,影視圈目前的暴力資本占到了影視圈投資的80%-90%。他們的目標是通過影視的噱頭獲利。“比如資本選擇投資一個作品,他是可以兩方獲利的,一方面入股了這個作品,參與分紅。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把這個項目拿去包裝,1000萬的項目可以包裝成1個億甚至10個億,去割更多韭菜。所以只要有包裝空間的作品,就是資本喜歡的好作品,而真正做藝術,用心做內容的創作者,反而在這個生態圈的最底層。”他直言。
而資本的入局通常會對影視人提出很苛刻的資本回報條件,這些條件就是限制中國影視作品發揮藝術價值的最大枷鎖。為了擺脫這種枷鎖,向凱做導演,也做自己的獨立投資人,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2019年4月向凱開始籌備他的獨立電影《青春特煩惱》,目前已經剪輯完成,即將進入報審、宣發等階段。向凱已經通過自己變賣財產,和親戚朋友籌錢,完成了5000萬的獨立投資,但在疫情階段,后面宣發階段的資金一直處于斷裂狀態,“現在找錢是難上加難的。”
但為了完成他內心真正的好電影,不被資本裹挾,所有的資金壓力,向凱選擇獨自承擔。“很多圈內有才華的導演、創作者可能不具備我的幸運和條件,生存在最底層。雖然現在良性的影視資本占比可能不足1%,但我們還是希望有更多良性資本進入,我自己也會盡我所能,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電影人。”
院線回籠補血尚無定期對于影業的復蘇,現在的老大難還是院線無法開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多位影視行業人士后發現,目前對于院線復工行業還沒有統一的預期,目前比較良性的預估是9月可以復工。但電影人并不認為院線復工后,電影上映會馬上恢復正常。
“我不太認可市場上有些預測認為的影院復工后會迎來報復性消費。”向凱表示,預計院線復工后開始會拿一些曾經上映的老作品和小成本電影預熱和試水,假設9月可以順利復工,十一黃金周能否有作品敢上線都是個問號。
這是因為,一方面是要把習慣了在家看電視的觀眾拉回影院,重新培養這個消費習慣需要一定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影院是相對密閉的環境,讓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看電影,可能很大一部分觀眾還是趨于保守。這樣,一些本來很感興趣的電影,觀眾還是會選擇在家等網絡上映再看。這是很多大制作、對電影票房有期待的片方絕對不愿意看到的,他們寧可再等一等。所以觀眾真正在院線看到好電影,可能要等到新一年的春節檔。
對于為什么不選擇線上上映加速回款,向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雖然徐崢的《囧媽》在網絡平臺上映收入不菲,很多人也因此認為是不是給了中國電影一個新的上映渠道。但現實中,選擇網絡上映的電影還是少之又少,原因在于創作者在制作電影時,本就是為了大屏幕、院線而做,小屏幕是不能實現制作者的預期效果的。所以能夠承受得住資本壓力的片方,還是在等待在院線正常上映。
這也是電影人的一種堅持。(記者:侯瀟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