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在6月22日的2020財新夏季峰會上做出上述表示。他認為,中國錯過了前兩次工業革命,第三次中國雖然趕上了,但只是參與并沒有達到引領的程度。而推動新基建有助于推動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獲得引領地位。
“新基建”最早于2018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初衷是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此后涵蓋的范圍逐步拓展。
2020年新冠疫情后,新基建概念得到進一步闡發,國家發改委于4月界定范圍,包括5G等通信網絡基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基建、數據中心等算力基建,納入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而傳統能源資源、交通基建行業相關的技術創新,比如特高壓、城際高鐵等領域未劃入新基建范疇。
黃奇帆解釋稱, 與老基建相比,新基建有幾方面不同。老基建投資大、回收慢,一條100公里的高速公路投資規模至少五六十億元,回收期至少二十年,而新基建投資規模大小不一,總的來說回報期相對較短;從投資主體看,老基建一般由政府投資,新基建則一般由市場主體自己投。
從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看,老基建投資形成了若干交通樞紐;新基建投資不僅本身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數字經濟產業,還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疊加效應、乘數效應。
黃奇帆表示,新基建將助推數字經濟產業化,形成萬億級自成體系的數字化平臺。到2025年左右,5G、數據中心的投資規模均會達到萬億級別。更重要的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網絡,包括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五位一體將形成數字化平臺的有機體系,共同生成在5G基礎上,成為一個類似于人的智能生命體。
此外新基建還將助推形成產業互聯網的形成。黃奇帆表示,中國產業互聯網市場容量大,如果說消費互聯網市場目前只能夠容納幾家萬億元級的企業的話,那么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就有可能容納幾十家、上百家同等規模的創新企業。
不過,中國產業互聯網還處在發展初期。黃奇帆表示,國內消費互聯網在2014年以后進入緩慢增長期,實際上已經接近天花板。目前,國內還沒有什么產業互聯網企業嶄露頭角,而美國科技股前20位的上市公司,7個產業互聯網公司的市值等于美國最大規模二十個上市公司市值的百分之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