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改革開放加速推進,國內打造航母級券商亟待“破冰”。近日有媒體稱,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6月28日晚間,證監會作出了回應。6月29日收盤,券商概念股收跌2.84%。
多位分析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進入證券業是我國證券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可通過單獨核算子公司設立券商或是并購重組等方式入場。獲取券商牌照后,銀行能為客戶提供更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助力券商快速做大做強,成就更多航母級券商的誕生。銀行進入券業,最大的作用是綜合化金融服務優勢,最大的風險是混業經營風險。
銀行進入券業幾種路徑
就近日引發市場熱議的“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傳聞,證監會于6月28日晚間回應稱:“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關于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沖擊。”
備受市場關注的是,如果銀行可以獲得券商牌照,進入券商行業的模式有哪些?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進入證券業大體會通過幾條路徑:
一是通過單獨核算子公司設立券商。比如,中國銀行就通過香港子公司中銀國際,設立中銀國際證券,曲線獲得內地券商牌照。未來政策放開后,銀行可直接用全資子公司設立券商。
二是并購重組。歷史上,中國中投證券就是中國建設銀行旗下的建銀投資通過收購南方證券的債權并購重組設立中投證券,之后中央匯金入股改名中國中投證券。
三是吸收合并。目前間接擁有券商牌照的銀行包括光大、招商、廣發、平安、中國銀行等,這些商業銀行可直接采取吸收合并的辦法,實現真正的混業經營。
券商投行人士何南野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一是證監會直接給銀行頒發券商牌照,然后銀行通過新設券商投行部門或子公司的方式進入券商行業;二是收購市面上的中小券商,通過直接控股方式獲取券商牌照。”
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操作空間較大,關鍵在于拿到牌照及如何具體運作。銀行獲取券商牌照,是投行等單一業務牌照還是全牌照,銀行發起成立一家新的證券公司,還是收購一家證券公司,在此基礎上增資擴股。此前已經有過特批的,如交通銀行已經控股了一家證券公司,中國銀行也通過海外子公司注冊證券公司。
證券行業迎“鯰魚”?
銀行入局傳言令券商“瑟瑟發抖”,市場認為“鯰魚”來了。那么,具有銀行背景的券商有哪些優勢?銀行進入券業后對于大中小券商有何影響?
事實上,銀行背景券商主要有(不包括間接持股)光大證券、興業證券、中銀國際證券、招商證券、廣發證券、平安證券、中信證券、民生證券等。龔濤向記者直言:“商業銀行與證券行業的淵源和合作由來已久,商業銀行擁有自己的券商牌照后會明顯改變目前證券行業的格局,中小券商或沒有銀行為依托的券商將難逃被淘汰出局或被并購的結局。”
何南野告訴記者,銀行背景券商具有幾大優勢:一是客戶優勢,對公客戶與個人客戶數量眾多,可直接轉化為券商客戶;二是資金優勢,開展資金消耗性的券商業務具有明顯優勢;三是營業網點分布優勢,遍布全國的銀行網點,可直接為終端用戶提供更全面的券商業務服務。
“銀行進入券業,如果是存量競爭,那對大中小券商影響都很大。”何南野進一步分析,對大券商而言,其部分市場份額將直接被銀行所搶占,但影響預計不會太大,畢竟大券商長期的經驗積累,使他們在對待競爭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應變能力。但對中小券商而言,銀行遍布各地的網點,對他們賴以生存的經紀業務等形成強有力的擠壓,很多中小券商可能面臨倒閉的命運。如果銀行采取收購中小券商實現券商牌照布局,那對中小券商而言反而是新的發展機遇。
桂浩明認為,從海外來看,銀行大多數都兼容金融公司,混業做法通常也是國際上的慣例。但是在中國,短時間內恐怕還做不到這一點。
“銀行如果能夠拿到證券牌照,有望打造一些大型券商。目前,中國的銀行體量遠遠要大于券商,最大的券商未必比普通的城商行有多大優勢。”桂浩明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一方面,銀行的介入可以發揮自身強大優勢,有商業銀行大股東的支持,券商容易突破資金瓶頸。另一方面,券商業務比較復雜,銀行新設券商并成長為航母級別也需要過程。
桂浩明進一步解釋,打造大型券商的本質是讓券商能夠介入并全方位的拓展,畢竟銀行從事的是間接融資,券商從事的是直接融資,二者之間還是有差異。“如何在內部建好防火墻,規避相應的風險不容忽視。20世紀90年代,中國出現過銀行混業經營的狀況,一些銀行系券商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問題,當時的經驗教訓要牢牢記取”。
助力券商做大做強
銀行獲得券商牌照對于中國券業做大做強有何影響?銀行入場后,距離打造航母級券商還有多遠?
何南野向記者分析,如果允許銀行進入券業,政策意圖更多是鼓勵增量競爭,希望持有券商牌照的銀行能在增量業務上做出特色和成績,實現理財資金的多元化配置,擴大直接投資業務占比,從而不斷做大做強股權融資市場。從這個層面看,銀行進入券業,可做大資本市場“蛋糕”,對所有券商都是利好。
何南野進一步表示,銀行獲取券商牌照后有幾大作用:一是有利于打通銀行與券商之間的資源共享,使得銀行巨額的資源可以為券商所用,從而讓銀行能為客戶提供更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二是有利于進一步充實券商資本金,助力券商快速做大做強,推動更多航母級券商的誕生,從而有效應對外資券商的沖擊。
龔濤告訴記者,銀行進入證券業一是可以加速銀行資產證券化,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盤活銀行資產,降低銀行系統性風險。三是消除銀同質化業務競爭,提高整體效益。四是與國際接軌,為中國金融行業“走出去”做好基礎架構工作。
龔濤進一步分析,目前銀行資產是全社會最大規模資產,資產證券化率比較低,銀行一旦擁有券商牌照后,勢必加快銀行資產證券化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證券市場的活躍度和市場規模。要打造航母級券商,沒有銀行的依托是無法完成的,因為我國金融體系結構和老百姓儲蓄的習慣都導致券商大量業務依托于銀行來引導或參與。
同時,也會帶來一些風險。龔濤指出,一是針對無銀行依托的券商而言打擊巨大,證券市場份額將重新洗牌。二是銀行資產加速證券化會帶來證券化規模擴大,也會導致風險擴大。三是混業經營將對現有的《證券法》《銀行法》帶來現實的法理沖突。
“打造航母級券商的根本途徑,一是靠外部支持,尤其是資金支持和創新業務管制放松支持,以鼓勵券商加速充實資本金,加快拓展新興創新業務,與國際充分接軌;二是靠內生發展,通過不斷參與市場競爭,積累經驗,鍛煉人才,打造應對未來挑戰的核心競爭力。”何南野表示。
傳言是否會變為現實?
“就目前而言,銀行進入證券業是國際慣例,也是我國證券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龔濤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在1998年《證券法》頒布之前,各大銀行都有證券部,證券業尚未從銀行業分離出來,當時處于混業經營狀態。隨著《證券法》的頒布及法律法規的完善,證券業從銀行業中剝離出來。目前國家明令規定分業管理,銀行資金是不能違規進入股市,商業銀行也不能直接控股非銀金融企業。
如今銀行進入券業傳言又起,如果銀行拿下券商牌照則意味著金融混業經營,這將給金融行業帶來哪些影響?就目前法律等環境而言,商業銀行獲得券商牌照的可能性有多大?
“銀行進入券業,最大的作用是綜合化金融服務優勢,可以滿足客戶更多的金融服務需求;最大的風險是混業經營風險,一旦監管不當、運營粗放,有可能助推金融風險的發生與擴散,產生更大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何南野指出。
何南野認為:“就當前情況而言,短期內銀行獲得券商牌照的可能性不大。”一是該消息2015年就開始熱炒,2018年工行就提交過一份試點投行的方案,但至今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二是目前我國金融業依舊是分業經營的格局,混業經營從頂層設計上還未明確,金融混業是大事,法律障礙也很多,需要全國人大立法,重新修訂《證券法》,這都需要頂層考慮,不可能一蹴而就。三是我國剛經歷去杠桿、整治金融亂象,控制風險依舊是當前的重大課題。因此,短期內實現銀行持有券商牌照存在難度。
“總體而言,銀行獲得券商牌照是件好事,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入和推進,但是看到具體效果還要有一個過程,而且發展步伐以穩健起步為好,不宜一下子攤開,在局部混業的特別模式中摸索,防范風險、積累經驗。”桂浩明表示。(記者 朱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