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月降至階段低點后,外儲規模實現連續3個月上升,規模已超過去年年末水平。
7月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最新外匯儲備數據,截至2020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123億美元,較5月末上升106億美元,升幅0.3%。2019年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以31079億美元收官。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就6月份外匯儲備規模變動情況答記者問時稱,6月,我國外匯市場供求總體保持平衡。受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主要國家貨幣及財政刺激政策等因素影響,國際金融市場上美元指數小幅下跌,主要國家資產價格有所上漲。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當月外匯儲備規模上升。
估值變動、跨境資本流動帶動外儲回升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估值變動和跨境資本流動均對6月外匯儲備規模的回升形成貢獻。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綜合考慮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效應,估值變動導致本月外匯儲備規模增加。
溫彬分析稱,估值變動方面,從主要匯率變動上看,6月美元匯率指數貶值1%;非美元貨幣相對美元漲跌互現,歐元對美元大幅上漲1.2%,英鎊對美元上漲0.5%,日元對美元小幅下跌0.1%;從資產價格上看,主要國家資產價格均有所上漲,以美元標價的已對沖全球債券指數上漲0.5%;股票價格繼續回升,標普500指數上漲1.8%,歐元區斯托克50指數上漲6%,日經225指數上漲1.9%。
溫彬還表示,在跨境資本流動方面,近期國內經濟形勢逐步改善向好,帶動資本市場回暖,人民幣資產受到更多國際投資者青睞。跨境資本流入對外匯儲備規模增長形成貢獻。
數據顯示,6月北向資金凈流入規模達到526.8億元;6月末,境外機構累計持有中國債券2.51萬億元人民幣,較5月末增加814億元人民幣。
溫彬預計,下階段,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將繼續保持穩定。一方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未變,隨著國內逆周期調控政策繼續加力,經濟領域將出現更多積極改善,對外匯儲備規模的穩定形成支撐;另一方面,近期資本市場回暖,北向資金加快流入,這些因素的改善,有助于維護跨境資金平衡和匯率供求穩定,對下階段外匯儲備規模保持穩定形成支撐。
基本面改善支撐人民幣走穩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資產中的占比升至2.02%,創出了2016年四季度IMF報告該數據以來的新高。
對此,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占比升高,意味著國際市場對人民幣資產越來越感興趣。當前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且中外利差保持高位,人民幣資產正逐步成為全球資產“避風港”。
“IMF最新公布,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資產中的占比達到2.02%的新高,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加速進行,也是人民幣持穩回升的重要原因。”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技術總監曹源源認為。
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近日,股市漲勢如虹,匯市也暖意濃濃,人民幣匯率穩步回升。7月6日,在岸人民幣與離岸人民幣對美元雙雙收復7.03;7月7日,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升破“7”關口,最高至6.9971。當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7.0310,較前一日報價7.0663上漲353點。
在全球“資產荒”的背景下,人民幣資產更受境外投資者青睞,人民幣匯率持續攀升。
曹源源表示,中國6月制造業PMI仍處于擴張區間且連續4個月環比回升,預示著盡管6月中旬以來局部地區疫情有所回潮,但宏觀經濟基本面在整體層面仍然呈現持續修復過程。短期內,中國經濟基本面改善、逆周期政策加持奠定人民幣匯率穩定運行的基礎;未來中美利差保持高位,支撐人民幣資產需求,為人民幣匯率走勢持穩運行并小幅走強提供保障。綜合各類影響因素,預計短期內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指數(CFETS、BIS和SDR)將出現一定幅度升值。
王春英表示,當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嚴峻復雜,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我國在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方面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各類經濟指標出現邊際改善,經濟形勢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轉變。往前看,我國將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增長保持韌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有利于外匯儲備規模保持總體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