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哪家強?近日,中英人壽副總裁馬旭,太保安聯首席健康官、健康管理中心總經理龔晨做客“21云論壇”,就保險公司健康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龔晨表示,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有著天然的聯結屬性,兩者的融合是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突破發展瓶頸的重要途徑之一。
銀保監會發布的今年前5月保險業經營數據顯示,健康險業務保費3927億元,同比增長20.27%;增速較去年同期減少13.06個百分點,小幅回調。
健康管理體現服務差異性
券商研報顯示,疫情提高了居民對疾病的自我防范意識和對健康風險的保障意識,有助于激發健康保險的配置需求,預計將推動健康保險行業迅速發展。
這對健康管理的發展與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龔晨表示,健康保險對健康管理的需求主要源自于三方面:一是獲客需求。健康保險產品的同質性較高,保險公司無法在產品的設計上體現出自身核心競爭力,需要借助健康管理來體現服務差異性。此外,健康管理服務更易觸達到客戶,從而為健康保險的營銷創造機會。
二是提升用戶體驗需求。健康管理作為健康保險的增值服務,往往能給客戶帶來更優質的服務體驗,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客戶的健康狀況,幫助保險公司提升品牌口碑。
三是風險管理需求(應對逆選擇風險)。以預防醫學技術為主的健康管理往往包含疾病篩查、評估和健康指導,提升客戶的健康意識,幫助客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從而降低疾病發生率,最終起到降低賠付風險的作用。而以診療干預技術為主的健康管理則往往介入客戶的診療過程,通過提供就醫綠通、送藥上門等方式,來保障醫療費用的合理支出,從而起到控費目的。
馬旭坦言,疫情期間,保險消費者對醫療、健康的關注以及線上服務的態度,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尋求”,為保險公司創造了新機會,這些轉變也倒逼保險公司轉變服務方式,提升線上能力和科技能力,提高移動化、智能化服務水平。
疫情導致了線上咨詢、問診服務量暴增,許多頭部科技企業和其他一系列供應商紛紛開始提供在線問診平臺。龔晨認為,保險公司由于體量較大,更具備能力打造專業健康醫療團隊,并可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建立起供應商服務網絡,從而更好的管控服務質量。相較于健康管理公司,保險公司本身是醫療支付方,更容易建立起就醫服務閉環,將線上問診擴展為線上線下就醫的全流程服務。
健康管理服務或成新盈利點
健康管理能否成為新的盈利點,是保險公司頗為關注的地方。龔晨認為,保險公司在健康管理業務上的盈利點主要包括:體檢業務、專業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和就醫綠色通道服務。
專業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商,可以為個人及團體用戶提供健康檔案、健康風險評估、健康咨詢、健康促進、健康干預、康復管理等服務。這部分服務專業度高、客戶交互頻次多,具有一定技術壁壘。一旦獲得認可,容易產生客戶黏度,成為長期穩定的盈利點。
在就醫綠色通道服務上,保險公司可以利用資源整合能力,構建強大的就醫綠通服務網絡,甚至將服務延展至海外。就醫本身屬于剛需,國內的醫療資源有限,因此就醫綠通服務較易為用戶所接受,其發生率也與疾病發生率相關,加之保險公司已有成熟的精算體系,可以較好地管控服務成本。
龔晨表示,保險公司除了通過上述的健康管理服務打開新的銷售渠道以外,這些服務也可以提升用戶體驗,促進用戶購買保險,并作為保險業務員展業的有效工具。
從長遠看,構建“線上+線下”的健康管理閉環,已成為保險公司發展的重要方向。馬旭表示,近年來,保險業在服務創新方面呈現兩大新趨勢:一是產業鏈條“木桶效應”增強,保險服務的各個環節質量大幅度提升;二是保險服務生態圈與消費者聯系更緊密,保險業與醫藥、養老、互聯網等各行業實現共同聯動。以保險為核心和紐帶,聯動多個平臺,集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專業醫療康復及健康管理技術,構建“線上+線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