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的美容院,倒閉的健身房,與退不回的預付卡,成為新冠肺炎疫情這一“不可抗力”帶來的眾多衍生風險中,看似微小,卻事關眾多個體的“老大難”問題。
這背后,是近年來,預付卡式消費的廣泛使用。這一消費模式通常是“預付卡高折扣讓利”,商家通過大額折扣誘使消費者存入一定額度現金,但也因缺乏監管,“跑路”風險不斷引發爭議,維權艱難。
究其原因,多位業內人士反饋稱,單用途預付卡按規定應在銀行存管20%-40%保證金,但進行資金存管主要是地方規模較大的零售企業。
但是,美容美發、健身等行業嚴重依賴預付卡模式,有的采取預收資金的方式運營或購買設備,這些預付卡資金進入公司甚至個人賬戶,并未進行資金存管。
疫情后預付卡糾紛增多
“由于疫情,我們公司合伙人撤資,股東撤資,資金鏈斷裂,造成這家投入了很多心血和資金的場館無法經營下去。”6月,一家位于鄭州、名為原野瑜伽館的店長在微信群里向會員發信。
該店會員唐杰(化名)說,5月中旬有人去瑜伽館,發現下一家已來裝修店鋪,才知被騙,當即就打電話報警。不少會員已在12315投訴,也給當地電視臺新聞欄目反映了,但至今未接到回應。
唐杰在這家店辦理了1799元的年卡,用了十個月的時間。“這家店有一部分對學生做生意,就推出了這種除去寒暑假的年卡。對于我來說真的挺多錢了。還有人報的兩年,還有私教的就更貴了,快3000塊,就去了兩月。我們群里統計的就已經十幾萬了。報警后,因為店方并沒有明確拒絕賠償,只是在拖延,所以警方還不能拘捕。但之后,他就又只在會員群里露面了一次,說解決完債務問題會給解決方案,但至今還沒有回復。”
這不是孤例。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網站也公布了數起預付卡相關投訴。7月17日,多名消費者反映,在龍崗區卡妃汽車服務店預付式購買洗車服務,年后該商家一直關門停業,消費者多次聯系商家協商退款事宜,商家承諾5月底辦理退款,但多次拖延不履約,目前商家已失聯。近一個月,該公司已接到消費者投訴12宗。
教育培訓則是另一個“重災區”。僅2月以來,全國就有數十家教育培訓機構因關停、不返還消費者預交費被投訴,其中不乏知名機構。
例如,兒童體能培訓機構“趣動旅程”3月公告正式宣布破產,其在全國直營門店49家,付費會員超10萬,課時數突破100萬。在線教育品牌明兮大語文、韋博英語、尚德機構、良莘教育、優勝、子曰六藝、漫涂等教育培訓機構都因預交費問題被投訴。
7月14日,北京市海淀區市場監管局發布關于謹慎選擇教育培訓機構的消費警示,提及賽優教育、中公教育、東奧會計在線、中業網校投訴量較大。該局警示選擇教育培訓機構時注意的四點問題之一是,避免一次性繳納時間跨度超過三個月的培訓費,避免通過微信、支付寶或其他方式向個人賬戶繳納培訓費,繳納培訓費應開具正規發票。
“預付卡跑路確實不少,但單用途預付卡基本都是打到個人賬戶,甚至掃個微信、支付寶二維碼,根本沒有做資金存管,規模大小沒法統計。很多消費者損失幾十到數百塊錢,大部分人也就不了了之。”一位華南地區支付業內人士坦言。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在315消費保平臺上,2020年因企業倒閉,預付卡無法退款的投訴有316件,包括服務業、零售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其中教育培訓、健身、美容美發等服務行業尤為突出,從2020年初至今,教育培訓類的退款投訴逾250件,占預付卡退款投訴的81%。在第三方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搜索“預付”、“退款”,關于預付卡的退款問題投訴共1555條;另外,關于健身房的投訴共2410條,投訴原因基本為退卡退款難。
多地市場監管部門或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投訴信息亦可見一斑。
其中,成都市市場監管局7月稱,近期收到不少消費者投訴稱,個別采取預付式經營的培訓機構、健身房、美容院等商家關門跑路,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福建省自2019年1月至今年3月末,全省12315平臺共受理涉及預付式消費領域的投訴13399件,餐飲業、理發及美容服務業、洗浴服務業、健身服務業、汽車摩托車修理與維護行業、影院觀影服務、教育培訓行業占投訴總量的80%以上。
陜西省12315平臺今年上半年消費者投訴上升了4.4%,投訴類首位是銷售服務類,銷售服務類投訴的主要問題一是辦理的預付卡因店鋪關門或轉讓,要求退卡;二是購買的加油券、團購優惠券無法正常使用;三是辦理的會員卡,商家限制或拒絕消費者使用。
實際上,早在3月,中國消費者協會就發布《疫情期間消費維權熱點問題及相關案例》指出,受假期延長、延期復工等影響,部分經營者面臨資金緊張、服務人員不足等問題。疫情結束后,經營者可能通過擴大發卡范圍、以較高折扣出售預付卡等方式吸引消費者,資金存管、服務質量和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風險。
預付卡消費表征的法律關系是消費者同經營者間締結的,需預先支付金額,以服務為標的的消費服務合同關系。在關于預付卡的民事案件裁判書中,多將其歸為合同糾紛。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朱逸聰表示,新頒布的民法典未對預付類消費模式分編典型合同,實踐中出現預付式消費糾紛時,適用合同法、民法總則中對合同的一般規定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民法典為促進商家誠信經營,根據消費習慣、消費規則等作出新規定,如商家告知消費者預付卡權利變更或轉移第三人時,沒有通知消費者或未得到消費者的明確表示,視為消費者不同意,消費者可就商家任意更改預付消費內容等行為要求違約或侵權賠償。
他表示,預付卡上金額的所有權屬于消費者,而發行者僅享有占有的權利。立法者為了在消費者的資金安全與經營者使用預收款之間實現平衡,從行政監管角度出臺了部門規章,建立了事前監管體系。“發卡企業應對預收資金進行嚴格管理。預收資金只能用于發卡企業主營業務,不得用于不動產、股權、證券等投資及借貸。”
問題出在哪?
盡管已建立事前監管體系,新冠肺炎疫情亦是“不可抗力”,但拉長周期看,預付卡也已是老大難問題。
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19年投訴情況分析中指出,預付式消費因市場覆蓋面廣、進入門檻低、從業流動性大、資金監管難,近年來連續成為投訴熱點,且已從傳統美容、健身個體行業向裝飾裝修、教育培訓等單個消費金額較大領域發展。
例如,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協會統計,上海市2019年度涉及單用途預付卡投訴4.43萬件,同比增加61.53%,原因是明翼舞蹈、魚樂貝貝、萬豐文化、食之秘、鼎中鼎豆撈、好山美食自助等連鎖企業關門預付卡不能兌付;廚易時代配菜、賽維洗衣等的關門跑路事件影響至今;部分商戶利用預付卡金額惡意圈錢。
問題出在哪里?
“要看發行預付卡的商鋪是不是正規報備過單用途預付卡的公司。如果真的走正規程序,預付卡公司銀行會有20%-40%保證金。但大部分沒有,現在這些小商戶發行的飯卡、健身卡根本管不著,怎么收保證金,這里邊其實是沒有什么約束的。”一位深圳地區銀行支付業內人士表示。
該人士表示,公眾很難確切知曉預付卡內涵,輕信充值。我國內地單用途預付卡由商務部門監管,而非金融監管機構,在中國香港等地預付卡則需報備,由金融管理局進行監管。
我國對“購物卡”等預付卡監管經歷過數次變化:1995年,禁止發放使用各種代幣購物券;1993年,嚴禁領導干部收受任何形式的商業預付卡;2001年,央行再次通知,嚴禁發放使用各種代幣券、卡;2006年,原銀監會通知,禁止銀行與商業機構聯合發放不記名、由商戶發售并開具購物發票的聯名儲值卡;2010年,央行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三方支付機構發行的各種預付費卡,不得開具預付款發票。
到2011年5月,央行、監察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規范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簡稱《意見》),預付卡正式得以監管。一改此前的“嚴堵”口徑,轉而從規范市場的角度出發,將預付卡正式納入支付管理。
上述意見將預付卡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營發卡機構發行,可跨地區、跨行業、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預付卡;另一類是商業企業發行,只在本企業或同一品牌連鎖商業企業購買商品、服務的單用途預付卡。
其中,對于多用途預付卡,按規定,發卡人必須在銀行開立備付金專用存款賬戶存放預付資金,設定專用存款賬戶,接受銀行對備付金使用情況的監督。
“多用途預付卡常由每個城市公交地鐵一卡通公司發行,會有牌照,這類預付卡既可以乘公交,又可以線下商店買東西,也可以交水電煤氣費用。”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多用途預付卡實際處于逐漸萎縮狀態,因為一些多用途卡涉嫌“二清”問題,平臺賬戶是虛擬賬戶,然后再清算出去。
多用途預付卡監管也在趨嚴。華南一位支付行業人士表示,其在對華南某地一卡通公司進行系統改造時,當地監管要求一卡通收縮戰線,將多用途場景逐漸改為單場景,“坐車就是坐車,不要搞別的。”
對于單用途預付卡,《意見》只是表示“商務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單用途預付卡預付資金的監管,防范資金風險”。此外,只要求購卡時執行實名制,且只對一定數額的卡執行實名制,但并沒有對使用環節進行規范,且每次購買不超過10000元無需記名。
隨后商務部門也要求單用途預付卡進行資金存管。2012年9月,商務部制定《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對規模發卡企業、集團發卡企業和品牌發卡企業實行資金存管制度。其存管資金比例分別不低于上一季度預收資金余額的20%、30%、40%。企業應有專門的存管資金銀行賬戶,當企業超額調用存管資金時,銀行應拒絕并按照備案機關的要求提供發卡企業資金存繳情況。
“預付卡的資金由銀行存管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我們有開展這個業務。但商戶做資金存管很不積極。對銀行來說,如果有合作意向,我們可以談,可以提供包括貸款、結算便利、存款利息以及投資、投行、保險等一攬子的綜合金融服務。前期我們推廣會員類金融業務時,找過一些大型商業集團,但沒搞定。”一位股份行托管事業部負責人表示。
業內人士坦言,盡管早有監管規定,但備案的企業并不多。截至今年1月,北京市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備案企業239家。另據新華社報道,截至2017年10月18日,上海市發卡企業約達10萬家,但只有396家企業備案。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監管上看,商務部門不主管資金結算,即便是備案也是靜態的,不能動態監測資金。
有利可圖的生意與風險警示
更重要的是,預付卡的有利可圖。
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數據,2018年,137家預付卡發卡機構(含123家商業類預付卡機構、14家公交類預付卡機構)合計發卡2.25億張,同比增長19.05%;合計充值785.12億元,同比下降12.26%;全年發生預付卡交易133.79億筆、745.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14%、0.7%。需要指出,該統計不包括“單用途商業預付卡”。
信用卡市場資深研究人士董崢認為,預付費卡本質是無息存款,發卡公司可以此沉淀大量資金。在消費者買卡到向商戶進行結算的這段時間,預付卡資金由發卡商戶使用。此外,預付卡也具有殘值,一張100塊錢的卡一般不會100%用完,留下一點殘值就變成發卡公司的收益。
國外預付卡一般由信用卡組織、商業銀行發行,其商業邏輯是可滿足消費者不用換匯、小額現金交易的需求。例如,沃爾瑪與運通公司曾推出預付借記卡,讓收入較低及缺乏銀行賬戶服務的消費者,能以此支付日常開支及享用類似信用卡的服務。
而在我國,預付費卡則演變成企業向員工發放“福利”,送禮等人情往來的工具。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協會稱,美容美發行業經營高度依賴預付卡,銷售后直接提成的模式造成了消費者要退卡必然承受高昂的損失。
一位華南銀行業內人士表示,按規定,要求企業自有資金、客戶資金分開兩個不同的賬戶,但在以前粗放式管理情況下,甚至一些一卡通公司的自有資金與客戶資金也會混用。實際上,美容美發等商鋪倒閉帶來的違約行為,并非真正意義上預付卡業務問題,而是經營違規行為,因其當時收款可能是個人收款賬戶,或者自己公司收款賬戶。
一位券商消費行業分析師說,零售公司預收賬款中大部分為購物卡收入,零售企業上市公司預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此前是比較高的,平均值超過10%,最高的接近40%。
截至目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統計,50家A股零售類企業中,2019年預收款470億元,占當年營業收入的7.9%。占比最高的天虹股份、鄂武商,去年預收款分別是48.28億元、46.59億元,占營收的比重分別達48.28%、46.58%。
其中,天虹股份披露,去年單用途商業預付卡余額44.50億元,因客戶尚未消費,賬齡超過1年的預付卡余額達17.67億元。
預付卡甚至成為融資和資本運作的手段。根據媒體報道,2018年倒閉的連鎖鋼琴培訓機構“星空琴行”,連續獲得三輪融資共計1.64億元,采用買課免費租琴、買琴免費送課、買課免費送琴的新的營銷模式,2016年財報凈利潤虧損將近2億,期末金額的預收賬款高達近1.4億元,幾乎都來自家長們提前預付的學費和鋼琴購置金。
監管部門也已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對預付卡的影響,近期,多地監管就預付卡發出風險提示。
今年4月,商務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商務主管部門針對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等不同行業的特點,梳理發卡行業和企業兌付風險先導指標。
商務部要求,高度關注停止經營、消費糾紛頻發、大幅折扣發卡、存管資金異常變動、停止報送業務數據、重大負面輿情等各類風險信息。全面排查風險隱患,建立異常發卡企業名單制度,摸清風險底數,力爭把風險控制于源頭、化解在早期。
7月14日,江西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等部門,聯合發布預充值預付費領域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該提示稱,近年來,個別居民服務、燃油銷售等行業企業未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發售預充值、預付費卡吸引消費者預充、預付大額資金,后因資金鏈斷裂無法按約兌付,造成消費者較大經濟損失。近期,個別外省企業在該省設立分支機構吸引加油站加盟,吸引消費者在網上商城或微信公眾號充值,在加油站加油時使用。該行為涉嫌違反《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一旦企業主資金鏈斷裂,消費者將血本無歸。
一些地方已經在著手建立預付卡消費市場監督機制。例如去年12月,北京市市場消費環境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組織多部門,聯合起草了《關于加強預付式消費市場管理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并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體育健身經營場所、交通運輸新業態、旅行社和在線旅游等預付卡消費集中的領域專門制定管理細則并征求意見,提出“全面推行規范合同”和“全面引入消費保險”。(記者 辛繼召 雷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