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經濟走勢廣受關注。隨著上半年經濟數據陸續發布,中國經濟的“畫像”正愈加清晰。從全球來看,當前經濟格局正發生哪些新變化?在新變局下,下半年中國經濟需要如何進一步“謀子布局”?在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20年中經濟形勢分析會”等場合,多位與會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各項指標趨穩復蘇
“由于中國目前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復工復產加快,特別是‘六保’‘六穩’深入落實,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必然成為一個亮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直言。
隨著國內生產總值(GDP)、外貿、外匯收支等相關數據的發布,如何對上半年的經濟走勢進行“畫像”?“從上半年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來看,總體上可以作出一個判斷,就是形勢依然嚴峻,但已經出現趨穩、復蘇的態勢。”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說,“上半年的經濟增長成績來之不易,這種趨穩不僅是指標的回升,還是信心的趨穩,更重要的是市場預期的趨穩。”
受國內外疫情沖擊較大的外貿受到專家普遍關注。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第130期《經濟每月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表示,今年全球經濟衰退嚴重,本來普遍預期外需會明顯下降,但中國上半年的出口數據卻明顯好于預期,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中國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二是由于疫情得到較好的控制,中國產業恢復較早;三是與抗疫有關的產品出口增長非常快,使得整個出口保持了穩定。
“困難是必然的,信心也是篤定的。”中新社總編輯王曉暉認為,當前,經濟先行指標正在釋放出積極信號,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復蘇并走在世界前列的關鍵,對穩定市場預期和下半年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市場信心已有體現。從匯率市場來看,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中國經濟具有率先復蘇的優勢,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4個月在榮枯線以上,出口和利用外資的表現都超出市場預期,加上第二季度GDP實現了好于市場預期的增長,經濟基本面對人民幣起到支撐作用,匯率開始穩中趨升,“下半年經濟基本面對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作用會進一步顯現”。
更大市場魅力有待釋放
“我相信疫情過后中國肩上的擔子會更重,全球對中國的期望也會更大。”基于對上半年經濟形勢的判斷,魏建國說,中國成功推進復工復產,經濟復蘇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影響力、說服力、公信力也得到全球公認。加上中國采取大量的重磅措施加速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技術創新、資本、人才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已有明顯表現,下半年這一步伐還將進一步加快。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也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第130期《經濟每月談》上談到了此話題。她進一步分析,疫后的產業鏈重構會重點考慮五大要素:一是靠近最大的市場或者市場需求最旺盛的地方,二是靠近創新能力最強的地方,三是靠近人力資本最充裕的地方,四是靠近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地方,五是靠近政治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穩定和有優越性的地方。“中國有巨大規模的市場,人力資本充裕,創新能力正在加快提升,而且制造業產業配套體系完整,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穩定,這些綜合優勢正在凸顯。”
“面向未來的大布局尤其是‘十四五’規劃,我國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董煜強調,國內循環的關鍵是把國內強大市場潛力釋放出來,要以質量為核心,通過提質增效打通國內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循環,從而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國際循環的關鍵是中國的制造品輸出要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穩定力量,穩住外貿基本盤,同時通過擴大進口穩定全球供應商信心,盤活全球范圍的市場有效供給。“兩個循環是相互關聯、相互交融的,要尋找到國內生產與國際消費、國際生產與國內消費的結合點。”(記者 吳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