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創(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和芯片國產化,都是近期人們持續關注的熱點。這兩個行業看起來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面是軟件,另一面是硬件,那么這兩者再投資邏輯上又深惡樣的共性和差異呢?
本期格隆匯集結令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東興證券計算機互聯網分析師葉盛先生,葉總將會為大家深度解剖信創和芯片國產化背后的投資邏輯,以及未來的行業所面對的機會和挑戰。
集結令是格隆匯打造的在線分享欄目,定期邀請上市公司、買方投資機構和賣方機構的專業人士給格隆匯會員做一些關于行業或者個股投資邏輯的分享,讓更多投資者深入了解不同行業,分析市場,把握投資機會。
首先,葉盛先生給大家分享了信創和芯片國產化這兩個模塊未來的一個演化和邏輯。信創背后的邏輯是進口替代,相當于要用我們國產的軟件來替代我們正在使用的一些國外的軟件,最典型的比如說用WPS替代微軟的office軟件。而芯片國產化的邏輯是是在政府支持下,在中國薄弱的環節實現彎道超車,趕超現有競爭對手。兩者的核心差異主要有以下4點:
1、產業鏈上游表現不同。信創采用開源技術和自我研發結合,技術風險可控;芯片國產化上游的設備、材料和EDA都是在全球競爭中。
2、下游客戶不同。信創前期2+8都是國內客戶,只要有資金就可以運轉;芯片國產化核心客戶分布在全球,最先進市場以科技巨頭為主。
3、競爭程度不同。信創的競爭者都是國內廠商,激烈程度不高;芯片國產化面臨全球范圍內的激烈市場競爭。
4、成功標準不同。信創推出可用的國產軟件就可以,性能是其次的;芯片國際化必須成為細分行業的全球頭部廠商才具有競爭力
根據兩個體系底層邏輯的不同,未來會呈現怎樣一個演化?
信創背后的核心邏輯是進口替代。在歷史上,拉美國家是執行進口替代政策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地區。葉盛先生回顧了拉美國家進口替代戰略實施的過程總結出信創產業在我國未來的發展,第一、中國市場空間要比當年的拉美國家大很多。因為中國有14億人,整個GDP總量也能占到全世界的16%左右,僅次于美國跟歐盟,是全世界第三大的單一市場。第二、相比于當年的拉美國家,中國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能夠聚集更多的資源投入相關產業。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保守估計中國信創產業未來10年的發展都會很好。
芯片國產化的核心邏輯是中國是希望通過政府的支持實現一個彎道超車。根據日韓的半導體崛起之路,我們的芯片國產化是想要復制日韓當年走過的路。雖然中國的芯片國產化發展模式和日韓類似,但還是有重大不同。相比日韓,中國的優勢在于:
1、中國擁有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
2、中國是“世界工廠”,在許多產業都處于領導地位,這非常有利于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3、芯片國產化擁有政府的全力支持。
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挑戰:
1、受瓦森納協定限制,中國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障礙較大。半導體業是全球分工,發達國家在很多細分領域積累多年。中國短時間內很難在所有關鍵環節全部都能具有國際競爭力。
2、宏觀政治經濟環境更加險惡。相比日本,中國會遇到美國更大的敵意。隨著中國芯片國產化的推進,很有可能會遭受到美國的進一步制裁和打壓。
最后,葉盛先生為我們總結了未來信創和芯片國產化的投資邏輯,分為短期、中期跟長期三個部分。
短期來看,我們對信創和芯片國產化都非常看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信創和芯片國產化產業都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相關公司都會紛紛受益其中。
中期來看,信創的確定性會更強,原因在于:
1、下游市場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目前,信創先行的2+8安全可控體系,其完全是由我們自己掌控,在國家大力支持下,資金一定會有充足保障,則整個信創都會運轉開來。
2、競爭激烈程度不高,參與者能夠獲得較高利潤。信創主要是在國內廠商之間競爭,在中國電子、中國電科和華為等領導下,其競爭激烈程度較低。所以,我們預計相關上市公司能夠獲得較好的利潤,能夠充分受益于信創的發展。
長期來看,我們更看好中國芯片國產化的發展。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和電子產業鏈,在芯片的很多環節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力,在政府支持下仍將不斷發展。長期來看,全球化還是主流,所謂的“逆全球化”并不會持久。假以時日,中國芯片產業一定會發展壯大的。
最后,葉盛先生接受了線上觀眾的提問并詳細回答。通過本次分享會,我們能更好地了解信創和芯片國產化背后的投資邏輯,以及未來的行業所面對的機會和挑戰。